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江苏/教育 > 正文
“人工智能与影像的未来形态”学术沙龙在金陵科技学院举办

AI技术会对影像领域带来怎样的变革与重塑?近日,一场“人工智能与影像的未来形态”学术沙龙在金陵科技学院落幕,活动由江苏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联盟和金陵科技学院联合主办,汇聚了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一线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永昶教授主持。

影像文本生成、视觉风格演变、主体性与艺术伦理、人才培养革新是活动的讨论核心。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在研讨中指出,人工智能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视听内容生产的核心参与者,AGI与AIGC驱动下的内容生产正呈现虚实融合、跨界融合的鲜明特征。他预判,短期AI将深度嵌入影视工作流,相关行业蓝皮书即将发布;中期(3-5年)将实现多模态推理,效果取决于大模型的丰富度;远期(5-10年)具备推理能力的智能体将出现,“简单指令生成内容”将成为理想形态。

围绕AI驱动下的视觉风格革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视觉风格的边界,催生了多元融合的美学新形态。“AI生成式模型既能快速复刻古典绘画、经典电影等传统风格,又能跨界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元素,创造出超现实、跨维度的影像表达,为观众带来全新感官体验。”

AI的应用要坚守人文内核,规范技术边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网络传播部主任王智勇结合实践案例分享观点,他认为,影像正从“被观看”转变为“被感知”,从“简单讲述”升级为“情感共存”。他提出“有温度的AI”理念,强调技术应为人服务,未来影像或许“不是拍摄出来的,而是唤出来的”。《传媒观察》副主编贾梦雨则从宏观的视角提出,人工智能火爆的前夜,影像行业需具备现代意识、前瞻意识与文理兼通的视野,AI不仅是技术工具,更将重构意识形态与文明形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人类文明重塑。

面对行业变革,专家们认为,传统“重艺术轻技术”或“重技术轻人文”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需求,必须构建“技术+艺术+人文”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文学院翟业军教授提出“实验室+项目制”的创新模式,他说:“我们团队正与杭州某AI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影像人文实验室’,学生不仅要学习AI生成、智能剪辑等技术,还要参与‘AI影像伦理调研’项目——比如分析热门AI短片的版权争议、拆解算法偏见对影像叙事的影响,让技术操作与人文思辨同步推进。”

沙龙活动结束后,与会专家参观了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动漫图书馆和科普馆,实地了解了学院在数字影像教育、科普平台建设及产学研融合方面的实践成果,对学校将前沿技术与艺术教育、科普服务相结合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影像艺术的生产与传播逻辑,此次沙龙聚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对推动戏剧与影视学科升级、赋能影像教育与创作研究很有意义。”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说。

(通讯员:丁苏川)

责编:李艳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