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商业/财经 > 正文
大湾区的宏伟力量——粤港澳大湾区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观后感

前几日,珠江潮涌,奥体生辉。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呈现了一场以“同心圆”为主题的视觉史诗,将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脉络、科技愿景与民众情感精心编织成了一篇华美的乐章。身为两岸大湾区产业联盟秘书长,我从这一盛会中所洞察到的,不只是体育盛事的辉煌成就,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鲜活范例,以及两岸大湾区合作可供参考的实践途径。

一、文化为魂:从“同根同源”到两岸文明共鸣

开幕式以“同根同源”开篇,水波为媒,醒狮为纽带,青铜句鑃与工业机器人共奏千年回响。这深刻表明,文化的认同是融合的基石。粤港澳三地通过岭南水乡、粤剧醒狮等符号,唤醒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同样,两岸同属中华文明,闽南文化、客家传统、妈祖信仰等亦是联结两岸的“无形之桥”。粤港澳以文化共鸣促民生融合的实践——如跨境养老、医疗社保衔接,这为两岸探索“心联通”提供了范本。唯有从文明根脉中汲取养分,才能让经济合作超越交易属性,升华为情感共同体。

二、人民为本:以“同心同缘”构建民族共同体

开幕式中,三地志愿者携手服务、联合演出,乃至共同点燃主火炬,彰显“以人为本”的融合本质。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在于将“硬联通”与“软联通”转化为民众可感的“心联通”,这便是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对两岸合作而言,亦需优先推进医养、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的规则衔接,让“两岸大湾区”从地理概念转化为生活共同体。

三、青春为笔:以创新动能书写“同梦同圆”未来

开幕式上,机器人敲响古乐、可燃冰点燃圣火,科技与青春交织成“圆梦未来”的主题。粤港澳大湾区以河套深港科创区、横琴“澳门监造”等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本跨境流动,吸引35万科创企业在此扎根。这种以青年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正是两岸大湾区产业合作的关键突破口。两岸大湾区可在半导体、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共建研发基地,借鉴“澳门监造”标志模式,打造“两岸共造”品牌,让台湾青年与大陆同行共享市场红利与创新机遇。

四、从粤港澳到两岸:以“同心圆”思维拓展合作新局

开幕式的“同心圆”舞台,不仅是地理相连的象征,更是命运与共的隐喻。粤港澳地区的实践显示,融合需要尊重差异并转化差异:粤港澳三地实行三种制度,然而借助“一国两制”框架,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两岸合作亦需如此,可聚焦共同产业发展之上,在区域供应链、绿色经济、数字贸易等领域构建“互补性协同”。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堪称一份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的宣言书,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凭借融合之力达成“通江达海”目标的实践昭示。从“同根同源”的历史纵深,到“同心同缘”的现实实践,再到“同梦同圆”的未来愿景,粤港澳大湾区以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融合,起始于文化,成就于人民,兴盛于青春。两岸大湾区合作应以其为典范,共同绘就一幅超越地理阻隔、实现融合共进的“大湾区新时代画卷”!

两岸大湾区产业联盟秘书长 陈椿茂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