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北京城市图书馆银杏谷暖意流淌,书香弥漫。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携大运河沿线公共图书馆举办的“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迎来终点——北京站。伴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学子们的群舞《运河遥》,活动以“融古焕今 文启新元”之姿,点亮了贯穿全年的八省市文化之旅的收官华章。
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杨薇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李孝聪,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一级导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首都图书馆副馆长谢鹏出席活动,与现场约200名读者共同见证首部运河主题短剧《运河时空客》亮相发布,“重走运河之路”小程序全新上线,让大运河的千年活水穿古越今,再焕生机。文旅北京、首都图书馆新媒体矩阵共同直播,吸引128.3万余人次读者观看。这不仅是一场活动的圆满句点,更意味着那颗深植于运河文脉的种子,已破土而出,预示运河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家领航,深掘运河文化底蕴
2025年,“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在八省举办名家论坛,广邀历史、文学、传播、创意产业等各界名家,以学术为基、人文为核再现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也在四大名著的经典典籍中重走这条流光溢彩的文学之河。
北京站收官现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水利部水利志书编纂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李孝聪教授以《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为题,进行了一场兼具史学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精彩讲述。“运河不仅是水道,更是一部写在华夏大地上的流动史诗。”李教授从历史地理的宏阔视角,引领观众穿越时空。他借助珍贵的古地图与文献史料,生动勾勒出大运河如何如一条血脉,贯穿千年历史,串联南北城乡,成为推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的生命线。他特别指出,大运河作为“活着的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辉煌的过去,更在于它至今仍在部分区段发挥着现实功效,是中华文明延续性与生命力的独特见证。
李孝聪现场讲解《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基于持续数十年的实地考察与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运河志·图志》的系统编纂,李教授强调,保护运河旧迹、维护水质、传承文化、发挥功能,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他呼吁,应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运河文化遗产,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历史水系与街巷肌理,摒弃“千镇一面”的仿古建设,真正发掘每个运河城市的独特标志,既留存历史的层理,也存储民族的记忆与乡愁。
作为本场活动的核心对谈,“运河上的红楼梦中人”文化座谈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与人文温度。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非遗保护专家张庆善,与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一级导演、中国红楼梦学会艺术与文化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欧阳奋强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学、历史与艺术的深度对话。
李杨薇(左一)与张庆善(左二)、欧阳奋强(右一)座谈分享《品红楼幽梦 话运河古今》
座谈伊始,主持人李杨薇与欧阳奋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红楼梦》“宝黛初会”的经典选段,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的文学梦境。
李杨薇与欧阳奋强朗读《红楼梦》片段
欧阳奋强导演随后深情回顾了87版《红楼梦》中“宝玉疯癫”经典场景的创作心路。为精准呈现宝玉听闻林妹妹要回苏州后,看见西洋船模型时的惊恐与疯魔,他闭目沉浸,在脑海中勾勒出“林妹妹乘船沿运河远去,永不回来”的画面,以此调动内心深处的不舍与恐惧,最终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从“万分惊恐”到“将船抱在怀中转为欣慰”的复杂情绪转换,成就了荧屏经典。
张庆善会长从“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运河行旅切入,深刻揭示了《红楼梦》与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结合曹雪芹的家世沉浮,指出大运河既曾为曹家带来“接驾四次”的无限风光,也见证了其家族败落的巨大反差,这段坎坷经历深刻影响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与《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张庆善还详细阐述了张家湾作为“京杭大运河第一码头”与曹雪芹家族的深厚渊源,以及曹雪芹墓石的发现与红学意义。欧阳奋强导演则从表演者与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分享了87版《红楼梦》拍摄过程中与运河相关的珍贵记忆。他回忆起饰演宝玉因“船”而魔怔的经典场面,以及剧组在大运河沿线取景的往事,让观众得以窥见经典影视作品背后,艺术创作与地理文脉的深度融合。
张庆善
欧阳奋强
对谈还聚焦于红楼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创新实践。欧阳奋强分享了他在张家湾策划“穿越时空话红楼”活动的经验,汇聚了戏曲、舞蹈、古琴、京剧、黄梅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构建起红楼文化传播的“立体矩阵”。张庆善也强调,应把《红楼梦》这样的伟大经典视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其与运河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雅集、开发文创等多元方式,让古典名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创意为媒,运河传播焕新彩
图书馆是今人和古人对话的最佳场域。首都图书馆挖掘文献资源,推出原创的首部运河主题短剧《运河时空客》,让运河边的古人——曹操、颜真卿、赵孟頫、白居易、郭守敬等在图书馆“活起来了”。他们是中华文明史塔尖上的璀璨明珠,是大运河流过的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他们的才华和民族气节不仅写入那些流传至今的文献里,也借助当下图书馆的AI和现代技术中得以复活。
首都图书馆系列短剧《运河时空客》主演王紫贝(左一)分享演绎心得
《运河时空客》短剧拍摄中
《运河时空客》短剧以“穿越”为引,八集剧情对应运河沿线八省风土人情与工商百运,让更多观众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超前智慧,从另一个端口书写大运河的传奇。这部短剧,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也是一份跨界探索的生动答卷。
数字赋能,千年运河“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体验场景,激发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兴趣。2025年首站活动于浙江绍兴举办,首都图书馆带着建馆创始人“鲁迅”重回故土,这场鲁迅与故乡人的跨时空对话引燃了活动现场。
收官站北京活动现场,李孝聪教授与首都图书馆副馆长谢鹏共同发布了“重走运河之路”线上小程序,小程序精心打造了“运河溯文源”、“嬉游解城谜”、“好书共君阅”、“短剧话千年”、“回首忆往昔”五大板块,融合图文、视频、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旨在打造一座“永不落幕”的线上运河文化展陈,实现运河文化的随身阅览与沉浸体验,让古老的运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广大读者可以一屏尽览全年活动精华,跟着名家讲解再游运河城市,寻着诗文名篇再品运河风韵。
谢鹏(左)与李孝聪共同发布“重走运河之路”小程序
八省接力,文明长河汇流京华
一条运河,联动八省;一路书香,贯穿古今。“2025年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以文化为舟,以阅读为桨,完成了一场贯穿南北的文明接力。
活动自六月从绍兴启航,沿运河脉络一路北上,走过一座座底蕴深厚的城市,品味绍兴的文心越韵,感受淮安的西游梦长,探寻淮北的隋唐遗韵,聆听郑州的诗河交响,敬仰德州的忠义风骨,领略邯郸的赵风古韵,体验天津的烟火流年,最终汇聚于北京——这座运河滋养的千年之都,为年度文化行程绘就终点。活动已累计线下线上参与总人次达1006.3万,吸引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文化报等媒体报道达246篇次。通过文化座谈、运河市集、城市漫游、短视频大赛等多元化形式,成功打造了集名家引领、非遗焕彩、文旅融合于一体的新型阅读推广活动模式。
这场跨越山河的行走,并非简单的站点叠加,而是一场贯通历史与当代的文明接力,一次跨越地理与时间的文化对话。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学子们带来舞蹈《运河遥》
观众认真聆听主题座谈
互动区读者与“鲁迅”“杜甫”进行运河知识问答,分享运河诗文
座谈结合后读者热情不散
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以“融古焕今”的智慧,实现“文启新元”的创造。“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它借助阅读的力量、科技的支撑与艺术的表达,通过"文化名家联动"、"数字服务赋能"、"原创内容开发"三大战略路径,探索出了一条以阅读为媒、以科技为翼、以创意为核的文化传承新路径,全面推动了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破圈传承"与"全民共创"。千年运河,文脉不绝;阅读之行,永无止境。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