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家装须警惕“全包”陷阱

“12万元整装全包”“零增项保障”……社交平台上,这些装修广告如同甜蜜的陷阱,吸引着无数业主。然而,签约施工后,却每每遭遇层层加价、合同陷阱和维权无门的噩梦。家装行业的低价套路,成了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

装修公司的套路,往往始于极具诱惑力的低价广告。这些广告以“全包”“零增项”为噱头,配合“免费设计”“赠家电”等福利,精准击中业主“省心省钱”的心理痛点。一旦业主心动咨询,业务员便会以“优惠即将截止”“优先安排施工”等理由,催促其快速签约。合同中,关键条款如材料品牌、施工范围、增项规则等往往模糊不清,甚至故意漏项。

施工过程中,装修公司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增项加价:水电点位不足、材料需升级、工艺需改进……若业主拒绝,便以停工相威胁。更有甚者,装修公司常通过更换对接人员、注销原账号等方式甩锅,让维权找不到明确责任人。合同中所谓的“全包无增项”承诺,最终形同虚设。

家装合同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成为装修公司设套的“杀手锏”。合同中暗藏“按实际材料结算”“最终价格以现场为准”等条款,对材料品牌、施工范围等关键信息含糊其词。业主签约时,业务员刻意跳过这些条款,事后则以“按合同办事”拒认口头承诺。如果想要维权,消费者还需面对证据不足、责任难定、诉讼成本高等多重障碍。正因如此,许多业主迫于工期拖延、房屋闲置等压力,最终只能妥协加钱,陷入“继续装怕无底洞,停工损失也不小”的两难境地。

家装乱象的背后,是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要根治这一顽疾,首先要加强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应要求装修公司公开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信息,并公示违规记录。对无资质或挂靠企业严厉打击,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其次要规范合同。行业协会可制定范本合同,强制要求明确材料标准、增项规则及违约责任,杜绝模糊条款;再者是提升意识。消费者需警惕异常低价套餐,签约前主动索要详细设计图、材料清单及环保检测报告,核对是否与宣传一致。施工中多留证据,如拍照录像、微信群沟通留痕等;最后还应畅通维权。有关部门应完善投诉渠道,简化维权流程,为消费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家装不应成为割韭菜的“重灾区”。只有监管利剑出鞘、行业自律加强、消费者意识提升,才能让“全包”回归本义,让每个家庭都能安心筑梦,远离装修陷阱的噩梦。

(胡波)

责编:朱绍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