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警惕“评委”沦为“利益傀儡”

11月22日,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组委会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广泛关注。草书组在作品评审过程中,由于个别评委不听招呼、不守纪律,在实际操作中阳奉阴违,私自与部分评委串联拉票,严重违背了大赛的透明、公平、公正原则,决定取消草书特等奖拟获奖资格。据公开资料,本次草书特等奖奖金高达50万元。

在人们心中,评委是专业、权威的代名词,是规则落地的监督者、价值评判的把关人。然而,一些评委在利益诱惑下,背离职业操守,拉帮串通暗箱操作,沦为利益的傀儡,从公允评判者堕落为规则破坏者,既让高额奖金失色,更践踏了艺术公平。

评委沦为利益傀儡,核心是权力与利益的畸形勾连。评审权虽无行政强制力,却能直接决定资源流向、荣誉归属,这份“隐形权力”自然使其成为围猎的目标。有的通过赛前“打招呼”、私下递材料铺垫人情,用熟络关系绑架评审判断;有的以高额咨询费、赞助款为诱饵,将评分标准异化为利益交换筹码;更有甚者与参评方提前串通,量身定制评审规则,让公平竞争沦为“走过场”的表演。

评委沦为利益傀儡,根源在于监督缺失。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虽设直播评审,却未形成有效权力制衡,改分行为未被实时遏制,监审机制形同虚设;更值得警惕的是,书法评审长期存在“圈子垄断”,评委多来自固定圈层,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串通舞弊提供土壤。

评委沦落为利益傀儡,更会引发连锁负面效应。对行业而言,专业标准被利益裹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会逐渐显现,本该凭实力胜出的选手遗憾落榜,而靠关系运作的参评者脱颖而出;优质项目因未“打点到位”被冷落,资质平平的项目反倒斩获扶持资源。这种颠倒黑白的评判,不仅让努力者寒心,更会消解公众对规则的信任。当“找关系比拼实力管用”成为潜规则,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会逐渐松动,进而引发公众对行业乃至公共治理的质疑,破坏社会信任生态。

遏制评委沦为利益傀儡,需筑牢制度防线、强化监督问责,斩断权力与利益的勾连链条。健全评审机制,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推行评委随机抽取、回避制度,明确评审流程全公开,对评分依据、结果公示进行细化规范,用透明化机制减少暗箱操作可能;优化评分规则,采用量化打分与匿名评审结合模式,降低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让评审标准回归专业本质。强化监督执纪,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建立评审全程追溯机制,对评审过程录音录像、资料存档,一旦发现违规线索及时核查;对利益输送、徇私舞弊的评委,不仅取消评审资格、列入行业黑名单、拒绝参与任何评审活动,更要依法依规追究法律责任,以严厉问责形成震慑;对请托、围猎评委的单位和个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教育,引导评委树立“公正为要、专业为本”的职业理念,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评审监督。

评委的价值,在于以专业立场守护公平底线,以客观判断引领行业方向。守住公正底线、筑牢制度防线、涵养行业清风,才能让评委真正扛起评判的责任,杜绝失德失责行为,为行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孟亚生)

责编:朱绍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