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世界第一!非遗保护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

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达到44项,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非遗保护成果突出,非遗正日益融入当代生活,绽放新光彩。

非遗,是时间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类智慧结晶,也是连接民族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桥。在悠久的文明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且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书写在一个个典籍文脉的字符间,编织在一匹匹织锦丝绸的经纬里,传唱在一首首戏曲歌谣的旋律中,凝结成一项项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之中国,非遗保护传承融入文化战略,正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

非遗无价,保护有方。羌年打开民俗活动赓续传承的“新窗口”,木拱桥奏响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协奏曲”,云锦成就古老非遗织造技术的“新表达”,我国非遗文化在系统性保护中结出累累硕果。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31个省(区、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的法治网越织越密;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达到276个等等,直观的数字、亮眼的成绩,印证了非遗保护的务实举措,助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传承人的系统培养和能力提升是非遗能够有效保护和赓续传承的重要因素。“十四五”时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深入实施,支持130所院校举办435期研培班,延伸培训人数达10万人次;高校培养非遗人才的资源优势持续发力,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中国非遗馆及浙江、广东、新疆等9个省级非遗馆开放运营,累计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从源头上建立传承人资源库,从培养上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从联动上汇聚社会合力,系列举措激活人才培养“一池春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从来都不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有机体。迎来春节,全世界华人辞旧迎新,越来越多外国朋友开启“China Travel”,感受别样的节日氛围;坐在台下,人们欣赏着别具特色的京剧、昆剧等优秀节目,向往的美好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走进街巷,剪纸花样摆件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针灸理疗、太极拳运动等随处可见。可以说,非遗日益融入人们生活、融合旅游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正加速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转化。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一项项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坚持乘势而上,持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力度,着力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非遗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必将越擦越亮,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艾佩韦)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