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刻纸艺术遇上前沿的AI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薪火数字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案— —他们成功研发出一套交互式文化遗产导览系统,让国家级非遗“金坛刻纸”在屏幕上“动”了起来。
在金坛刻纸数字体验现场,学生们只需轻触屏幕,原本静态的百米刻纸长卷《大运河》瞬间“苏醒”:纤夫开始拉纤,商旅沿河而行,整幅运河画卷在交互屏上焕发出全新生命力。更令人惊叹的是,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指在屏幕上自由勾勒路径,让刻纸人物沿着设定的路线行走,仿佛穿越时空重演千年运河故事。这一创新设计紧密围绕刻纸“计白当黑”的美学逻辑,将传统技艺中的阴阳虚实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体验。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团队指导老师介绍,该系统基于UDP实时定位与WebSocket通信技术,实现了用户与遗产点之间的毫秒级交互响应。而背后支撑这一视觉奇迹的,是团队与杭州珞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AI路径生成与参数化骨骼绑定技术——它将刻纸中“计白当黑”的传统美学,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语言。
金坛刻纸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大师对此深感欣慰。他在与团队交流时指出,当前刻纸技艺面临传承人高龄化、青年断层等现实困境,而数字技术的介入,为传统工艺的传播与创新打开了新的大门。双方达成共识,将通过革新传承模式、加快数字融合、构建多元营销等措施,为金坛刻纸注入新动能。
“曾经觉得刻纸离我们很遥远,但现在,它就在指尖上‘活’了起来。”一位参与体验的学生感叹道。在无锡珞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交流中,学生们亲眼见证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场景,人物自如转身,衣袂翩跹,传统“留白”所承载的意境化作了可交互的叙事语言。
从静态的纸面到动态的屏幕,从单向的观看到双向的互动,金坛刻纸正在这场“虚实共生”的数字实验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密码。据悉,该系统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多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展示与教育推广,让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和生活。(万晨星 李斌)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