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新华日报离休干部武乾逝世,享年101岁。武乾曾任新华日报资料组副组长,退休时为扬子晚报社编辑,他曾收到1945年8月10日发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新华日报》珍贵号外。
1985年9月初,在南京永胜内燃机厂任助理工程师的乔春生投书《新华日报》:“这张《新华日报》号外,我已珍藏四十年了……值此抗日战争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我特将这份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号外,捐献给党和国家。”当时任新华日报资料组副组长的武乾,接信后马上就去厂里拜访乔春生,接受馈赠。
作为专业资料工作者,武乾当时迅速查阅国家图书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相关资料之后,都没有找到8月10日的号外。“这就说明,乔春生同志珍藏的这份‘号外’,至今尚未为新华日报影印出版者和报史研究者所知,很可能已是海内孤刊,弥足珍贵。”1985年武乾在《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史学会南京分会通讯》中这样写道。
“在电子媒介没有出现或尚未普及的年代,报社在两期报纸出版之间收到了重大新闻,为了迅速及时地告知读者,号外由此而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或许正因如此,这样一份号外的妥善保存才显得格外困难和珍贵。
今年5月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彩排的莫斯科街头,解放军仪仗队高唱“游击队之歌”,有中国留学生举起这张《新华日报》号外复制件,引起现场中国留学生高喊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这一画面,上传到社交平台,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探寻原件所在地。
这份珍贵的号外,如今展示于新华日报报史馆。在距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还有5天时,美国新闻处最先向中国方面通报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消息。《新华日报》和重庆其他几家报纸,用最快的速度编排印发,以号外的形式将这一天大的喜讯率先传遍全国。这是日本投降的首发新闻,其新闻价值、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当留学生高举新华日报号外,这不仅是在致敬历史,更是在传递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这一行动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血液。
这张泛黄的号外之所以能瞬间引爆网络,不仅因为它定格了1945年8月10日那个改写历史的时刻,更因为它承载着一段令人动容的守护故事。这张由新华老报人武乾收来的珍贵“记忆”,将继续承载历史重量。
综合自交汇点新闻、江南时报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