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场不期而遇的善举悄然上演:大学生彭显钧与医务工作者张玉于同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两份承载生命希望的“礼物”,将跨越千山万水,为两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之光。
生命接力的“数学题”:南航学子的“衍射之光”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学生彭显钧看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就像推导一道复杂的数学方程——从初配成功到最终捐献,每一步都需严谨推进,而答案,是另一个生命的重生。
这场生命的接力,始于2024年9月他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决定。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在课余时间通过科普视频,深入了解血液病患者困境后做出的选择。
令人惊喜的是,入库仅一年,命运的召唤就来了。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正在图书馆复习的彭显钧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心中便已猜到八九分”。果然,听筒那端传来的消息,让他既紧张又激动,仿佛站在命运的岔路口。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兼顾学业,一边积极配合捐献流程:9月底完成高分辨检测,10月中旬通过体检,11月上旬终于等来了可以正式捐献的通知。“整个过程就像推导一道复杂的数学方程组,每一步都充满期待,而如今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他这样形容这段不平凡的等待。
面对即将到来的捐献,这位学子用专业术语道出了他的生命哲思:“物理学中,光遇到障碍物会发生衍射,继续向前传播;同样,借助现代医学和无私的爱,生命的光芒也能绕过疾病的阻挡,勇往直前。”
11月26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采集,彭显钧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江苏省第1737位、南京市第251位、秦淮区第3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对于那位素未谋面、只知是男性的受捐者,彭显钧送上质朴而深情的祝福:“不知你姓甚名谁,只愿兄弟元气十足,早日康复,未来重建美好生活。”
偶然入库,在“大海捞针”中等待奇迹
医务工作者张玉与无偿献血的缘分,始于2019年。因深知血液对于临床抢救的意义,他便将定期献血视为雷打不动的习惯,用一袋袋温热血液,默默守护着无数未知的生命。
而真正将他与一个陌生生命紧密相连的,是一次看似偶然的决定。2024年1月,在一次献血时,他留意到车上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当时只是出于职业好奇多问了几句。”张玉回忆,“了解到整个过程科学、安全,却能挽救一个生命,便当场留了血样。”对他而言,这更像是一次随手播种的善意,之后几乎没再想起这事,毕竟配型成功犹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然而生命的呼应,总在不经意间回响。今年10月,正在工作岗位上的张玉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那一刻,我心头一震,”他说,“虽然早已习惯献血,但这次完全不同,能帮助一个陌生人、一个家庭走出至暗时刻,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和激动。”
在获得家人毫不犹豫地支持以及单位的暖心保障后,张玉顺利通过了高分辨配型以及全面体检。11月26日,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他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江苏省第1738位、南京市第252位、溧水区第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张玉每日见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这一次,他以热血为桥,以干细胞为舟,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份跨越陌生的守护,不仅是医者仁心的自然延伸,更是一份关于生命相连、善意共振的温暖诠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通讯员 罗玉丽
图片 周海燕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