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商业/财经 > 正文
徐悲鸿:一马当先,百年回响

甲辰马年,神州大地涌动着对“马”的文化热望,而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星河中,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早已成为穿越百年的精神图腾。2025年末,这场文化热潮将在东莞观音山美术馆迎来高光时刻——不仅徐悲鸿传世经典《奔马图》真迹将重磅亮相,更有一众青年杰出画家的马主题真迹同台展出。

这里既是艺术爱好者触摸大师笔墨、感受民族精神的殿堂,更是藏家与艺术消费者的优选之地:大师真迹承载深厚文化价值,青年新锐作品兼具艺术张力与高性价比,“经典+新锐”的展销矩阵,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青山绿水间,实现“赏艺”与“藏艺”的双重满足。

一、破壁者:以中西合璧塑马之魂

中国绘画史上,画马者众。从韩干的《照夜白》到李公麟的《五马图》,皆以线条勾勒神形,却从未有一人如徐悲鸿这般,让马挣脱卷轴的束缚,成为承载民族生命力的精神符号。这份突破,源于他“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追求,更源于他熔铸中西的勇气与智慧。

1919年,徐悲鸿远赴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求学,在古典主义绘画的殿堂里,他沉心钻研解剖学与透视法,将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控迁移至马的塑造中。归国后,他摒弃传统文人画“逸笔草草”的闲适,以西方写实主义为骨,以中国水墨精神为魂,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画马范式。在他的笔下,马不再是宫廷苑囿中的宠物,而是筋骨分明、气血充盈的生命个体——肩胛的肌肉线条遵循解剖原理,却以酣畅墨色晕染;四蹄的腾空姿态符合透视法则,却凭顿挫笔锋彰显力道。这种“以线立骨,以墨赋神”的技法,让《奔马图》中的骏马既有科学的精准度,又有东方的写意美,真正实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这幅《奔马图》,在艺术语言上堪称中西融合的典范。构图上,徐悲鸿采用竖幅非对称布局,骏马以对角线姿态贯穿画面,头部昂起指向左上方,右前蹄与左后蹄奋力腾空,形成强烈的动态张力,打破了传统画马“四平八稳”的程式化构图——这种对运动力学的精准运用,正是他留学期间习得的西方绘画精髓,却以东方卷轴的载体呈现,让静止的宣纸生出“风驰电掣”的视觉冲击。留白的处理更显匠心:马匹右侧留白处题跋“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文字与图像形成情感共振;左侧留白则暗合“风势”,使鬃毛、马尾的飞动向度有了依托,避免了画面壅塞。

笔墨技法上,作品尽显“骨法用笔”与“墨分五色”的融合智慧。徐悲鸿以中锋淡墨勾勒马匹轮廓,再以浓墨重笔刻画肩胛、胫骨等关键部位,线条粗细随肌肉起伏变化——肩胛处线条浑厚沉实,凸显力量感;腿部线条劲挺爽利,暗合骨骼走势,这是对西方解剖学的本土化转化。而马腹、马臀的晕染则纯凭水墨写意:以饱含水分的羊毫侧锋横扫,墨色从浓到淡自然过渡,浓处为肌肉凸起,淡处为光影凹陷,无需皴擦便塑出立体层次,比传统“白描填色”更显生动。最妙的是鬃毛与马尾的表现:焦墨枯笔快速扫过纸面,笔锋分叉形成的“飞白”既模拟了毛发的蓬松质感,又传递出“风过鬃扬”的动态,墨色的干涩与马身的湿润形成对比,让整匹马“刚柔相济,动静相生”。

这种技法革新,最终服务于精神内涵的表达。彼时徐悲鸿为抗战募捐客居槟城,听闻长沙会战失利彻夜难眠,胸中忧愤尽数倾注笔端:马匹双目圆睁如炬,凝视前方硝烟;嘴角微张似在嘶鸣,透着不屈之志;四蹄腾空非为闲驰,而是“破阵冲锋”的决绝姿态。至此,技法的精准、笔墨的张力与时代的痛感完美交融,让这匹马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形象,成为民族危亡之际“宁折不弯”的精神图腾。

二、爱国者:以笔墨为戈赴家国之约

徐悲鸿曾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份傲骨,不仅藏于他的为人处世,更刻进他的每一幅作品。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他从未将艺术局限于象牙塔,而是以笔墨为戈,以画布为阵,用作品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抗争力量。

除了奔马,他笔下的雄狮、晨鸡、愚公,皆为家国情怀的载体。油画《田横五百士》以秦末田横与五百义士的典故为蓝本,画面中义士们刚毅的面容、紧握的双拳,暗喻抗战时期国人宁死不屈的气节;国画《愚公移山》则以厚重笔墨塑造愚公及其子孙的形象,山峦的巍峨与人物的坚韧形成对比,传递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抗争信念。这些作品跳出传统文人画的“闲情逸致”,以强烈的现实关怀直击人心。

1939年至1941年间,徐悲鸿携妻子廖静文远赴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数十场艺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支援抗战。在槟城的展场上,那幅《奔马图》前总是挤满观众,有人含泪驻足,有人当场解囊。此时的徐悲鸿,早已不是单纯的艺术家,而是一位以艺术为桥梁的爱国者——他用作品连接起海内外华人的赤子之心,让笔墨的力量转化为抗敌的精神动力。这种“以艺报国”的担当,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审美价值,成为镌刻时代记忆的精神丰碑。

三、传薪者:百年回响中的精神永续

1953年,徐悲鸿猝然长逝,但他播下的艺术种子早已生根发芽。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理念,打破传统美术教育的壁垒,创办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培养出吴作人、李可染、黄胄等一代美术名家。他倡导的“中西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取西之长,补中不足”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如今,徐悲鸿的精神仍在传承。中央美院设立“徐悲鸿奖”,激励当代艺术家延续“以艺载道”传统;东莞观音山美术馆的“马到成功主题国画展”上,无数研学学子驻足凝视,从笔墨间读懂民族精神密码——更令人期待的是,这幅承载着时代重量的《奔马图》真迹,将于2026年元旦期间亮相观音山美术馆,与一众青年杰出画家的马主题真迹联袂呈现。

青年画家们承袭徐悲鸿“中西合璧”的艺术理念,以新锐视角诠释马的精神内核:有的延续水墨写意的韵味,融入当代审美;有的借鉴西方现代绘画技法,赋予马更具张力的视觉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大师精神的致敬,更展现了马主题创作的多元可能,且从展销角度而言,兼具艺术潜力与高性价比,为藏家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选择。拍卖市场上,徐悲鸿的《奔马图》屡次刷新纪录,2021年一幅1942年作《奔马图》以1.725亿元成交,这并非单纯市场追捧,更是对“艺术+精神”双重价值的认可。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伟大的艺术,必然扎根于时代的土壤,承载着民族的灵魂,传递着人性的光辉。那匹从1941年奔来的骏马,如今依然在我们的时代驰骋——它踏过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道路;它承载的,是家国情怀的重量;它奔向的,是文化自信的未来。

马年赴约,青山为证。2026年的观音山美术馆,徐悲鸿《奔马图》真迹的笔墨张力与青年画家作品的新锐活力交相辉映,既为艺术爱好者献上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也为藏家与消费者提供了“赏经典、藏新锐”的优质平台。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