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天气渐冷,但兴化书院却越发“热”了起来:孩子们走进书院,徜徉古籍的书海,感受千年文脉的赓续;昭阳中学的学子们前来开展社团课,打开课堂之外的“另一扇窗”;市医保局在此举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解读专场活动,向市民精准传递医保惠民“干货”……
书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直至今日依旧弦歌不断,承载着悠久的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在千年古城兴化,自明清以来,书院文化昌盛。
继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兴化今年全力推进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试点项目“兴化书院”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所新时代的书院,示范了什么?
不大拆大建,每一处建筑“会说话”
兴化书院位于老城区中心儒学广场,这里曾是兴化文庙旧址,李鱓故居、高谷故居、陈五房进士第都聚集于此,是这座千年古城最有文化气息的区域。
而兴化书院的诞生,始于一场静悄悄的空间革命。“在书院建设选址上,我们对使用权散落在多个部门的儒学广场及周边古建筑群进行资源再整合。”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峰说,借势去年底荣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老城中心自带的文旅流量,将书院综合定位为思想传播主阵地、传统文化展示地、全民阅读加油站、文明实践传习所、文旅融合打卡点。
不另起炉灶,不大拆大建,足见一座城市对厚重历史文化的致敬。
与众多古城不同,兴化古城的中心不是用来报时的钟鼓楼,而是一座双层重檐、八角飞翘的兴化文化纪念碑——四牌楼。它始建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四牌楼上层层叠叠悬挂着47块匾额。这些匾额,用来纪念兴化自宋以来,跨越近千年的名人先贤。
既是书院,传统文化展示是应有之义。如今,这47块匾额被“搬到”了书院外的两面墙上——按比例缩小仿制了47块匾额,并进行集中展示,常引来众人驻足观看。
从南门进入书院,右手边墙上贴着“中国古代书院概况”和“兴化历代书院简介”。“文明书院、景范书院、石鹿书院、昭阳书院、文正书院……”一位孩子惊叹道:“真没想到,原来我们兴化过去有这么多书院啊!”
“建筑本身是冰冷的,它不会说话。”兴化书院讲解员张琳说,明清以来,兴化的书院文化昌盛,在文脉传承、教育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经历的百年历史是鲜活的,需要我们这代人去梳理,为更多人讲述。”
随着兴化书院的开放,今年已吸引2万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其中不乏身穿汉服拍婚纱照的新人身影。当年轻人乘兴而来,当文旅融合再添新坐标,这群古建筑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个转变,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
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户,洒下一室温暖。11月15日,一场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培训在兴化书院举行。“泛化,不是把课堂搬回家,而是把家变成课堂。”来自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授课老师朱慧婷的一句话,就精准锁住了在场30多位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注意力,她深入浅出的讲述,浸润着每一位家长焦灼而期盼的心田。
有别于国内大多书院,兴化在书院建设过程中,聚焦全民阅读,建立家长讲堂、青润讲堂、职工讲堂、巾帼讲堂、健康讲堂等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分主题讲堂,促进个体阅读、兴趣阅读向“群体阅读、有主题的阅读、解决问题的阅读”三个转变。
“我们没想到的是,自开放以来使用兴化书院最多的,竟然是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兴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邵如柏说,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孤独症儿童等问题,两家共开展了20场公益阅读活动。
其实,选择在兴化书院开展活动,核心是为了消除市民的“病耻感”。兴化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综合办主任冯成程介绍,不少人面对心理困扰时,因担心被贴标签而不愿主动前往医院求助。而兴化书院兼具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纯粹的公益属性,环境宽松舒适,能让市民以轻松心态融入其中。
进一个门、读一类书、听取和解决一项诉求,兴化书院正成为破解现实难题的智慧引擎。6月25日,兴化书院“家长大讲堂”举办志愿填报与生涯规划指导专题讲座,帮助高考生科学填报志愿,规划精彩人生,“线上+线下”吸引人数超5000人次。
依托毕飞宇工作室、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兴化书院组建组织者、领读者、志愿者三支队伍,推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确保权威的好书,并不断丰富和深化讲的形式,有书、有讲、有问、有答、有评。如今,“垛上大讲堂”每月定期开展,毕飞宇工作室新书分享、亲子共读、阅读沙龙等活动每周一场。全民阅读励志班、启明星班分别面向特困生、兴趣生免费招生,由省作协以上名师“坐镇”,每批学员120名,不断放大“中国文学之乡”“中国小说之乡”效应。
以文化人,百姓“日用而不觉”
7月27日,兴化书院举办“儒泽昭阳·薪火相传”文明谢师活动。初、高中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文明谢师倡议书”上郑重签名,学子们在文庙碑前举行庄重的谢师仪式。优秀学子向恩师送上束脩六礼,以传统礼仪致敬师道,在千年文脉的浸润中传承“崇文重教、立德致远”的城市精神。
如何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文明培育力量,让百姓“日用而不觉”?兴化书院在建设中坚持“四多四少”:多一些实践活动,少一些展览展示;多一些活动空间,少一些办公场地;多一些综合利用,少一些单一场所;多一些公益开放,少一些关门落闩。
而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兴化注重将书院打造成文化传承的载体:
——构建礼仪养成教育平台。吸纳传统书院“礼仪”教育,建设尚礼馆,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教授学生基本的礼仪规范,如尊师尊老、言谈举止等,定期演出善行小戏和优秀传统剧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传统习俗现代化转译。设立易俗馆,引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驻,通过对传统习俗的现代解构和诠释,开展“我在实践中心过端午”“中高考祈福”“谢师礼”等活动,大力倡导新时代新风俗。
——建立常态化传承机制。组织非遗课堂,每周五下午三四节课由非遗传承人为青少年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多维文化浸润场景。围绕特定的文化元素展开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包括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推出“文化雅集”特色活动,传播向上向善的中华传统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既让传统文化为城市“塑形”,又让传统文化为百姓“养心”,在“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精神文明建设”路径上,这座千年古城还在深入探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鑫 通讯员 张翔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