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丨江苏镇江:打造“渔光一体”绿色低碳发展新画卷

  金山网讯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徐巷村万顷洋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我这里想要腾出一块水域作为育苗基地。”“一定要注意安全,规范渔网的使用。”养殖户余刚和光伏发电负责人戴付伟走在田耕上一边商量着规划内容一边确认用电安全。余刚的鱼塘与一般鱼塘相比,水面上放竖立了一排排硅晶板,这是他新加入的“渔光互补”项目。

  近年来,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通过招商引资,与南京中核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合理利用地域、水面优势,构建起上有光伏、下有养殖的立体模式。在“渔光互补”模式下,光伏板能遮挡阳光,降低水面温度,减少水分蒸发的同时抑制藻类生长,为鱼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而“渔光互补”建设的光伏电站,建成后每度电的成本比地面电站更具优势。通过盘活光伏板下的有用空间,建设渔光互补发电的美景图,探索出绿色增收新模式,为实现“碳达峰”作出重要贡献。

  宝堰镇的“渔光互补”项目选址位于徐巷村,东与丹阳市延陵镇交界,宝行公路、扬溧高速穿村而过,交通非常便捷,水面面积达2200亩。占地较广的水面面积和便利的交通,给“渔光互补”项目的落地提供了硬件保证。“这不仅对环境有益,还能优化能源结构,为丹徒区建设供给更多绿色能源。”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60MW,总投资2.6亿元。“1000多亩的面积的光伏板,一年能产出7000万度电,用家庭的计算方式一户人家一个月用200度电,可以供3万户。”

  对于余刚来说,参与“渔光互补”项目拥有了更好的养殖环境,并且资金压力变小,看着养殖场内风景如画,接下来他还将在附近进行水稻、蔬菜种植,打造渔光互补农业观光旅游点。宝堰镇不止余刚一人感受到“渔光互补”项目带来的好处,该项目每年的租金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光伏和渔业养殖的结合恰逢其时,宝堰镇是农业大镇,紧紧抓住自身发展农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绿色经济,走现代高效农业之路。“渔光互补”项目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让水面高效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综合一体化乡村生态产业链,有效缓解了环境保护压力。

  阳光下,光伏板正吸收着大自然的能量,一条条电缆通往四面八方将电流源源不断的输向电网。鱼儿虾儿在光影下嬉戏,见证着绿色环保发展的新景色。(杨欣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