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旅江苏 > 正文
宿迁: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有2700多年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宿迁是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遗址是江苏最早的史前文化,距今8100—8300年,将江苏文明史至少推前了1600年;宿迁运河文化影响深远,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主航道的城市,境内的中运河“一点一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宿迁是中国玻璃工业的发源地,自1903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家玻璃厂以来,已有100多年的玻璃工业发展史;宿迁是驰名中外的中国酒都,拥有洋河、双沟两大名酒,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中国白酒之都”称号。

近年来,宿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高标准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将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列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工作任务清单。2022年宿迁正式启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和名城申报工作机制。今年2月,成立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对名城申报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5月份印发了《宿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申报工作,目前洋河镇、双沟镇已同步完成国家名镇和省级名镇申报工作。

融合推进名城申报和保护传承工作。2022年12月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依托顺山集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明遗址、中运河“一点一线”世界文化遗产、玻璃工业遗产、酒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等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价值的各类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以西楚文化、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宿迁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成功创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率先开展保护传承规划编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历史保护传承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国家、省级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要求,充分研究五个历史时期的宿迁价值特色,提炼宿迁对于江苏乃至全国的价值贡献,实现保护对象的“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针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名城申报的工作要求,委托东南大学设计院团队展开历史价值研究、资源载体梳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等工作,目前已初步划定历史城区与历史文化街区。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在全市范围内挖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展对水利遗产、革命遗产等新型遗产的挖掘。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6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4项。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大力推进全市历史建筑认定工作,全市累计认定历史建筑56处,建立保护名录,并全部完成测绘建档和挂牌保护工作。推进中运河老粮库、晶·世界玻璃艺术馆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打造运河玖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承载运河文化记忆的老粮库活化利用为贴近市民生活的时尚活力街区。完成新盛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新盛街再次焕发青春。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为宿迁人留住乡愁,也为宿迁人承前启后、开拓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照亮宿迁未来的发展道路。

责编:徐小文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