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样的歌词放在现在,多少感觉有些“违和”和“奢侈”。近日,课间“圈养”话题引发多家媒体声讨,但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太多人们期盼的回声。
从众多网友留言来看,“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已是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跟家里的小学生了解了一下,在他们学校,如果有孩子“调皮捣蛋”,下课不仅不让外出,还要在教室里练习“静坐”。所谓“静坐”,就是抱臂坐正、不许乱动。如此种种,教育和规训的距离还有多远?
消失的课间、静默的校园、端坐无言的孩子,这个画面刺痛人心。想到自己小时候,一到下课时间,校园里的追跑打闹、喧哗之声简直震耳欲聋。踢毽子、跳皮筋、掷沙包……课间感觉不只十分钟。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有无忧无虑的玩耍,也很少会发生什么意外事故。同样是活蹦乱跳的年纪,今天的孩子们却被“圈”在教室里,有违教育规律不说,也有损身心健康。孩子们的天性和情绪,总需要一个出口,剥夺了他们“撒欢”的自由,他们记忆中的童年又会是什么色彩?
不让孩子在课间跑跳玩闹,学校当然也有理由和苦衷:现在的孩子太“宝贝”,如果出去打闹时发生肢体冲突或者不小心受伤,家长一旦投诉,学校就要承担责任。为了降低这种哪怕小概率的风险,学校干脆“一刀切”,直接让孩子的课间“静悄悄”,还有学校因为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课间圈养”由此成为在任何学校都找不到白纸黑字但却是大部分学校心照不宣的做法。
批评学校很容易,学校也该被批评,但要看到的是:学生课间活动受限,多年前就曾引发热议。为什么时至今日,课间“圈养”仍未消失?如果不解决这背后的问题,恐怕这一轮热烈讨论过后,仍然“没有下文”。
学校“圈养”孩子,是因为学校不敢冒任何安全问题的风险。这背后,实际上是学校“无限责任”和“有限管理”之间的矛盾。其实,无论是《民法典》还是《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都已将“学校尽到教育和管理职责”,作为免责情形予以明确。但在现实中,一旦出现问题,家长们大多不会理解学校,很多家长普遍认为"只要是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学校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在家校博弈、拉锯之下,压力重重传导,“怕出事”成为居于首位的决策考量,“课间圈养”就这么走入困局难以破题。
再想一想,“圈养”孩子的只有学校吗?家长不会因为担心孩子“出事”,对孩子采取一些过激措施吗?为孩子报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还是大人想要一些心理安慰?“圈养”背后,是怕,是焦虑。有些商家正是利用这种情绪,在全国中小学推广所谓“班级优化大师”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进行排名。像坐姿不正确、大课间不认真、周一不穿礼仪服等,都会被扣分。这,不是一种赤裸裸的“圈养”吗?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烈马,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保证孩子的安全当然非常重要,但别把孩子当成碰不得的“脆皮娃娃”。生怕“出事”的“圈养”式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酿成难以承受的教育之痛。日前,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明确提出,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家庭,把作业留在学校。破解“圈养”式教育,不该这么难。希望更多地方明确态度、确保落实,把欢声笑语还给孩子,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