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最高亩产813.58公斤!这个江苏省示范基地以新品种新技术引领粮食增产增效

秋末冬初,正值迟熟水稻收获时节。连日,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庆丰村,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扬州推广示范基地涌动金色稻浪。一台台农机在田间穿梭,空气中充满丰收的味道。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证了该基地全省各个优质品种水稻收割测产过程。11月14日,记者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获悉部分测产数据,最高的武育粳377,亩产达到813.58公斤。

共享丰收喜悦

据介绍,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近两年实施稻麦新品种和高产栽培、精准施肥、抗性鉴定、绿色防控新技术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沿江和里下河地区可推广的稻麦新品种、新技术,为带动农户节本增收致富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引领作用。

试验田丰收在望

基地技术人员朱锦磊老师告诉记者,扬州推广示范基地项目核心试验示范基地503亩,示范点建设688亩。今年基地主要完成了优质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筛选比较试验,机插稻专用穗肥施用效果示范,水稻病害绿色防控试验,水稻稻瘟病、稻曲病抗性鉴定试验,生物-化学农药防治稻瘟病、稻曲病试验等。水稻“机插稻专用穗肥施用效果示范品种为宁香粳9号,施用水稻专用穗肥,与相同氮含量的常规复合肥相比,基部节间显著缩短提高了抗倒伏能力,实收产量达800公斤/亩,增产10%以上。优质稻米新品种方面,水稻示范的武育粳377、莹香1号、扬香玉1号、泰香粳1402、武香粳196、软玉中科等16个新品种,武育粳377实收产量高达813.58公斤/亩。

美丽稻田

基地主任刘永锋研究员表示,基地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穗期重大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对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效达85%以上,优于化学药剂。生物农药进行拌种处理后,水稻恶苗病防控效果达85%。此外,依托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每年对水稻稻瘟病、稻曲病做抗性鉴定试验,为后面的品种审定提供了宝贵意见。去年一共有450份水稻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今年将水稻材料增加到1144个。团队继续利用生防与化学协同防控技术对穗期病害进行防控,提升水稻重大病害绿色防控水平。

金色稻浪

记者了解到,近日,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研究员、江苏省种子南繁南鉴站站长许明研究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所长李爱宏研究员、河南大学李云河教授等专家,现场考察了基地建设情况。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孙洪武副院长指出,扬州稻麦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需要继续强化技术引进和示范,打造稻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样板,为优质稻麦绿色生产提供可持续技术支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现场收割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