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从博物馆出发赴栖霞山入画,南博文创首开“览金陵画境”实景游

当我们欣赏古人用笔墨丹青绘制出的山水风景时,是否曾想过有一天可以直接走入画中风景?最近,南京博物院文创工作者们基于“初看江南第一州”画展,量身打造了“览金陵画境之摄山燕游”线下文创体验活动,以展览中的绘画为灵感来源,以“观画-入画”为主题,将画展中的风景、所提及的《随园食单》、古人燕游之乐经过精心设计融入体验活动中。

9月29日起,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历代绘画厅开启“初看江南第一州——明代以来书画中的金陵景观”,展出60幅明清时期以南京风景为创作对象的书画,引来众多游客打卡。置身于“初看江南第一州”充满笔墨丹青的展览中,仿佛被邀约进入了金陵城,感受着古人所描绘的山水奇景。

画展中文征明的《金陵诗翰卷》,书写的“槐花十日金陵雨,桂子三秋玉露天”诗句,寥寥几笔,写尽了金陵城的无限秋色。在画展“金陵梦华”单元中,《摄山栖霞寺图》及《栖霞山石刻拓片》,把观者带回曾经的秋兴芊绵的人文名山。

江宁县志
《摄山栖霞寺图》 曹庚 清 纸本 设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览金陵画境”文创体验游是南博对于文创新方式的探索,希望通过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南京博物院文创部宣传推广人李南表示:“文物活化,让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融入到现代人生活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体验方式。”

李南介绍,明清时期,文人的旅游之风尤盛,他们通常与好友结伴,游山玩水,作诗唱和在山水之中寄托雅致的情趣。“摄山燕游”正是仿照古人,在深秋赴一场山水雅集。燕游,是古人一种游玩的方式,即闲游、漫游的意思。摄山是栖霞山的古称,被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该项目由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部联合南京市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联合打造。

步入栖霞山,仿佛展馆中的《摄山栖霞寺图》缓缓在眼前铺陈开来,彩虹明镜还保存着乾隆的手迹,千佛岩依旧古朴厚重,始皇临江处的秋风也能让人切身体会到百舸争流的气势,古画与今景交织,古人与今人相偕。

回想当时在展厅里看到的画作,每一幅画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共享对于美感的独到见解,体会古人的文化趣味。

(上图为南京博物院藏 清 曹庚《摄山栖霞寺图》部分 下图为栖霞寺实景)
(左图南京博物院藏 清 江宁胜景图册 右为实景图片)
(上图南京博物院藏 栖霞寺明徵君碑拓片 下图为实景图片)

午餐跟着袁枚食谱遥想当年随园盛景,回味“真州萧美人糕”的滋味,一叶知秋。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性灵派代表,画展中尤荫《随园馈节图》表现的正是袁枚购买一船茶点“真州萧美人糕”送给江苏巡抚奇丰额的情景。此次“摄山燕游”中的午餐据《随园食单》而来,并特意用糯米复原了萧美人糕,古色古香。

拥抱南京景观,感受在地人文。这个深秋,不妨让我们从博物馆出发,赴栖霞山入画,赏一场秋色,尝随园食单,品枫林茶会,赴一场燕游雅集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文 邓宇轩/视频包装

责编:宗祺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