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交汇点评|“知识吃播”播出了什么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腐竹有千年历史”“南京离不开烤鸭”……近日,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一边“探店”,一边科普美食中的各种考古知识,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被称为“孤独的美食家”。

吃播常有,“知识吃播”却不常有。不同于胡吃海塞“大胃王”式的吃播,这位考古教授选择将美食和考古结合起来,把美食的“主食”添加“知识”的佐料,让更多人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考古知识、感知考古价值。视频内容不仅有对美食来源和历史的介绍,还有对考古文物的细致解读和展示,晦涩难懂的学术知识变为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并通过学习主播技巧和传播特性,将知识与娱乐相结合并传递出去。

“知识吃播”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在短视频的浪潮中,视频有着值得被挖掘的知识传播价值。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短视频不仅仅扮演着日常消遣、娱乐的角色,它还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丰富内心世界。“知识吃播”满足了观众对于启发思考、古今对话的文史哲内容的渴望,高度契合了观众对于关注内心、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趋势。

“知识吃播”带给我们思考:如何让学术知识特别是小众、冷门的知识更好地破圈,走近大众世界?介绍古人上学也修“双学位”的北大历史网课,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的同济大学退休教师,用碎骨还原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的研究员……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通过社交平台,打破知识边界,走出校园象牙塔。看似曲高和寡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加多元、广泛的传播,让热爱的学问不被“束之高阁”,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知识只有“活起来”“用起来”才有意义,让小众知识真走进大众生活,“知识吃播”的形式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探索创新,让冷知识活起来、热起来。

(陈空 魏晓敏)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