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去过盐城东台?初冬,东台条子泥湿地里,成片的蒿子草造就了美丽的“红海滩”。

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有4条途经中国东台条子泥湿地所处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可谓是最繁忙的一条,条子泥湿地是候鸟的“中转加油站”。每年迁徙季节,会有数百万只候鸟分批次迁徙到条子泥湿地,有的是中转停歇,有的是留下越冬。

当植物挺着脊梁生长,当游鱼伴着芦花嬉戏,当候鸟像箭一样刺向天空,人类文明迎来的,除了春天,还有明天。守护好这条全球最忙候鸟“生命线”已经成了江苏“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
10月28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盐城市盐都区、东台市调研,他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守护好“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全球最繁忙的候鸟生命线。而就在此前一个多月,信长星到盐城射阳、滨海、响水等地调研时也提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大家从事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有意义。要继续加强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以珍爱之心呵护“天空精灵”,壮大珍稀鸟类种群数量,为候鸟迁徙提供舒适“驿站”。
人退,沙沉,苇长,鸟进。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举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自然遗产空白。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东台条子泥湿地,于同年放弃已经得到批准的100万亩滩涂围垦计划,辟出720亩区域,打造出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地”。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不断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这块人退鸟进逆生长的“新土”被国际社会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修复4年来,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在不断上升,目前已达412种。
“720高地”相距不远处,是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作为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这个区域原为渔民的养殖鱼塘,后经退渔还湿,恢复了淡水湿地、咸淡水湿地、咸水湿地等原生自然湿地,为水鸟和麋鹿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目前已全部竣工。筑好金丝巢,自有凤来栖。作为“业主”,水鸟、麋鹿等野生动物早在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交付”前就已陆续入住,一拨拨水鸟成行成群甚至形成鸟浪,在此快乐地栖息、觅食,自由翱翔。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盐城目前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4%。
古往今来,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休戚相关;时至当下,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崇尚绿色发展的共识正在江苏形成。
目前江苏湿地总面积达312.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17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全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2021年,江苏将“湿地保护率”纳入美丽江苏建设指标体系;2022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明确我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逐步实现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当前,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仍面临栖息地碎片化、资金投入不足、地区间不平衡等挑战。业界普遍认为,只有借助全球力量保护候鸟栖息地,推进生命共同体建设,才能为候鸟迁徙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就在前不久,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如约而至。论坛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英国皇家鸟类协会、天合公益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湿地国际、剑桥大学、国际鹤类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加纳环境保护署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与此同时,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署《关于办好全球滨海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把全球滨海论坛打造成为导向清晰、参与多元、行动有力、产品丰富的滨海生态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为论坛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专家资源、成果研发及转化等支持。
一个人的梦想只是梦想,但共同的梦想却可以成为现实。

论坛上,盐城大丰野鹿荡星空保护地创办人马连义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6个来自不同省份、本不相识的普通中国老人,听从使命的召唤,来到古长江入海口的南黄海西岸参与保护野鹿荡。他们倾尽所有,克服万难,其中两位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也留给了那里。他们疏通沟河港汊、修路栽树种草,将一片荒滩变成绿洲。他们虽然已离开,野鹿荡还在。他们虽然已苍老,野鹿荡正年轻。
如今,马连义在旷野创办了大自然讲堂,开讲400多场次,30000多人听课,近10万人前来观星看鸟。从江苏出发,马连义的梦想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共同的理想。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陈珺璐
素材来源 人民日报 新华社 新华网 新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