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声乐+美育”的融合创新与实践

过去,声乐教育和美育往往被独立看待,声乐教育侧重于声音、技巧和表演的培养,而美育则涉及对美的认知、欣赏和表达。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提升,人们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有所加深。现如今,音乐教育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声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美学艺术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满足人民欣赏、享受、体验精神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声乐课程2021年入选广东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入选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开课6期、线上学员近25000人;课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上线、人民网大课程思政栏目展播;课程主讲人获得2021年学校第六届“渔欲杯”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广东省首届美育教师基本功比赛高校音乐组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改革创新案例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等。课程始终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的宗旨,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带来更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升。

“声乐+美育”浸润融合,

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声乐+美育”融合发展,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浸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二者有机融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在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声乐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音乐文化、音乐历史、音乐理论、音乐流派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领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艺术的内涵,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在高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如音乐会、艺术节等,让学生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表演风格各不相同的音乐艺术家进行互动和学习。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2023中国“荔乡之夜”文艺晚会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合唱团师生在晚会中压轴演唱《荔乡飞出一首歌》,作品以诗意的语言、独特的曲风、优美的旋律与美育教化功能相结合,热情讴歌了茂名在改革春风里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和人民高涨的奋斗激情。

“声乐+美育”融合创新,

培养学生艺术创作思维

声乐教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创新,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艺术作品创作思维。高校在人才教学培养中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通过经典场景还原、模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汲取更多的灵感和创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艺术进行评论和反思,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学生可以在评论和反思过程中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手法,从而锻炼自己的艺术创作思维。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将美育的理念融入作品创作中,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音乐作品。这种创作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技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的美。

通过将声乐与美育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例如,国内某高中音乐课堂引入了声乐与美育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式,学生们在音乐欣赏、创作和表演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不仅在音乐比赛中赢得了奖项,而且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更加深入。

“声乐+美育”立德树人,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声乐课程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目标问题导向”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混合”为教学方法,以“重构课程内容”为内涵建设,以实践及社会服务为拓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学生的美育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社会服务方面,声乐课程组联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美育名师工作室,通过专家讲座、师资培训、美育浸润帮扶粤东西北的基础美育教育。截至2023年10月初,课程组已在广东省茂名市、江门市、化州市、四会市举办了10场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美育师资培训活动,为化州市新安镇单独组织了2场美育师资培训活动,受益的乡村美育教师近百人,学生近万人。课程组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把美育建设在祖国的乡村大地,将歌声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带领课程组学员、学生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声乐+美育”推陈出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声乐+美育”融合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实践,树立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统的声乐文化不同于西方声乐演唱理论,中国声乐演唱理论有其自身深厚的文化渊源、历史基础及特色。对传统演唱艺术的传承,是中国声乐发展的基础。国内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中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发掘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声乐作品通常反映了中国历史、民俗、哲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和古典之美。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美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领略到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韵味和独特魅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大力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艺术形式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河南卫视打造的春晚系列节目《新春国乐畅想曲》《虎年狂想曲》,通过传统乐曲的吹拉弹唱来演绎国内外的经典音乐曲目,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声乐与美育的创新实践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在教书育人中应恪守“声乐立教,以美育人”的理念。应重视创新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美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声乐专业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声乐与美育创新实践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此模式将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更高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学生。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进一步深入研究声乐与美育的融合创新实践方法,理解其背后的教育机理,将有助于有效实施创新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声乐+美育”的融合创新教育模式,以推动国内音乐教育的进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陈彤 蒋快安(作者分别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本文系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美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系列成果,广东省教育教学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等艺术院校互动性研究——以粤西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20GXJK374〉的研究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