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乡村应该是什么模样?青年行动,能够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青年参与,为乡村带来了哪些改变?
11月16日到18日,长三角农业农村部门的“三农”青年、农业科学院青年工作者和“新农人”齐聚江苏,通过交流研讨和实地调研,共同谋划乡村振兴新思路。本次活动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主办,记者全程参与,感受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澎湃力。
振兴乡村,青年铆足新干劲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用青春的热情和朝气拥抱‘三农’,投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为共同构建长三角区域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贡献青春力量。”在长三角“三农”青年圆桌派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第一团支部书记吴梦舟的开场白引起了在座同伴的共鸣。
上海市农科院基因中心生菜种源创新团队负责人魏仕伟博士被大家亲切地唤作“生菜哥”,这个称呼的背后是他对生菜事业满满的热情。

“除了生菜,我几乎没有别的兴趣爱好,只要一谈起生菜,我就滔滔不绝。只要一走进菜田,我就不知疲惫。”魏仕伟说,现在团队已经从全球搜集了近3千份的生菜资源,构建了一流的生菜资源精准鉴定平台,结合市场需求,解析生菜高产、抗逆和优质机理,发表论文近30篇,鉴定出293份的优异的资源,获得生菜创新资源2万余份,申报6个生菜新品种权,并获得国内首个生菜新品种权,认定生菜新品种3个,并在国内生菜主产区云南、福建、河北、四川和上海等地实现了规模化推广。

宜兴市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杰从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农村,把所学的技术撒在田野上,“从我种植第一棵宜兴百合开始,到带动农户发展生态种植产业与品牌销售,目前已拥有联合示范基地2000亩,带动培训农民2000人次,自已的农场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全市百合产业销售超2亿元。”杨杰说。
“欢迎来到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在太湖宜兴片区岸边,太湖渔政一大队大队长童乐向长三角的“三农”小伙伴们绘声绘色地介绍着太湖情况。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64年,是江苏省第一个湖泊渔业管理的专管机构。在这支渔政队伍中,有40余名青年,他们组成了保护太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的青年军。

这群青年军,别看年龄不大,执法可是相当老练,不怕苦不怕累。太湖渔政二大队中队长夏茂明给大家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正在收缴湖区违禁渔具,“我们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持续加强普法宣传,加大湖区执法力度,与太湖有关涉水部门建立联合禁渔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做到禁捕水域管得住,退捕水域管得稳。”夏茂明说。

在太湖的风浪中,青年人才得到了锤炼,收获了成长。太湖渔政二大队青年渔政员蒋鹏说,“我们组建了太湖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做好防汛防台值班值守工作,积极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第一时间救助湖区受困群众,并且为沿湖结对村的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力量。”
服务乡村,青年打开新思路
在长三角“三农”青年圆桌派上,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唐楚飞以《用“最美丽的科技”为乡村创造不可能》为主题进行分享,用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带大家走进了“蝴蝶世界”。

“养殖蝴蝶,不仅能给农户带来赚钱的新路子,带动农文旅产业发展,还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从对立面转向了联合体。”唐楚飞说,之前由于气候原因,长三角地区农户没有技术进行规模化养殖,团队组建专门的队伍,主动开发研究出了首个亚热带到温带地区蝴蝶养殖利用技术体系,200平方米就能够养1000只不怕人,无论晴雨、四季可赏的蝴蝶。团队还细化了家庭宠用和大型景观两大应用场景。
技术研发后,团队进行了数十场推介,并和不同涉农企业、农户研讨,经过努力,团队在南京溧水区上方村建成彩蝶飞舞昆虫世界生态园,项目不仅作为示范样板带动产业发展,更吸纳了不少周边农户就业,去年底开业至今,已带动当地20家农户每户增收两三万元。
近年来,为推动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走进乡村、服务乡村,省农科院与团省委、省内涉农高校联合,共同组建“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目前江苏共有160支“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753位队员。无锡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实施年轻干部“青穗”研训行动计划,全力锻造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新农菁英”。
“农文旅”融合,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从一个依水而居的江南原生村落,到一个新旧融合的多业态田园综合体;从一个少有外人到达的后港自然村,到一个吸引苏州及周边城市居民频频打卡的欢聚体验地......在大运河流经的平望,在一湾长漾环绕的秀美田野里,村上·长漾里正在讲述着一个江南村落新时代变身的故事。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村上·长漾里”的打造是青年视角以新鲜的血液、开化的头脑来盘活乡村文旅,提振乡村经济的发展典型。近年来,通过收储和租赁的方式,“村上·长漾里”改造26栋农民房屋,涵盖了乡邻中心、稻田餐厅、平望酱坊、乡村创生学院、村上研习所、各类主题民宿组团、各类手作体验馆等多种业态空间。苏州春上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吴嘉昊说,“我们主张与乡村融合、共生和更新,走保护性本土化开发的模式,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采购食材本地村民优先,人员招聘以本地村民优先,将来的价值反哺也基本回归本土。”
信息技术带动乡村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成为一群“三农”青年的共识。在昆山陆家镇华东农业科技中心,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农技员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正为农业注入源源活水,昆山市农业农村局的“90后”青年农技员李晓峰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我们看到李晓峰时,这个年轻的基地主任正在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核心区的田间地头忙活,对接省内外稻麦专家,引进新品种、试验新技术、集成新模式。从事粮油作物“五新技术”示范推广以来,李晓峰先后从省内外引进稻麦新品种200余个,筛选出适宜昆山种植的品种11个,集成示范新技术10项、新模式4项,新成果示范推广辐射面积2万余亩。
参观完陆家镇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团委书记马梁感慨,“在这里,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未来形态之一,无人化智能化的农机装备、精准化自动化的农业机器人、数字化模型化的管控系统,处处彰显着科技创新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转变,‘三农’青年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扛起农业强国重任的主力军。”
携手乡村,青年创造新未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希望在青年。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机关党委书记朱新华在长三角“三农”青年圆桌派上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繁荣发展,不仅给予青年朋友大显身手的舞台,更赋予青年同志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历史机遇。希望长三角‘三农’青年们能够持续团结协作、增进交流,来一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这群“三农”青年个个有想法,有底气,在这三天时间内,他们交流研讨、实地调研、拍照记录,举手投足间的热情与激情,让人看到了一幅幅乡村未来的绚丽图景。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团委副书记姜炜说,今年,安徽农科院1名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援疆工作,3名青年干部到县(区)挂职,在对口帮扶的太湖县桃铺村、花冲村,常年驻扎着农业科学院选派的驻村干部,这些“三农”青年运用专业特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产增收。
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已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青年顾华鑫说,“我们青年人要主动投身‘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建设行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中发挥‘三农’青年的活力与担当。”
聆听了“千万工程”经验介绍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李璇感叹:“江苏与浙江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我们年轻同志将努力在对标对表、互促并进中,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蘇’乡!”

“通过此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做政治过硬、知农爱农、业务精湛、群众认可的‘新农干’的决心。”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杨甜子说。

拧成一股绳,合力促发展,是长三角“三农”青年们对未来规划的共识。在活动期间,三省一市的青年代表签订了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部门及农业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合作协议书。协议书指出,要共享团建资源、共推创新创业、共促技术交流、共谋发展良策,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等方面凝聚青年智慧、贡献青年力量。
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思路,在这群成长中的“三农”青年身上显露无疑。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新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吴琼/文、摄
通讯员 汤广贝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