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文物作证!汉代养狗牵绳很文明

养狗牵绳经历过不少争论,现在已经成为文明居民的共识。令人想不到的是,古人早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牧马山麓,坐落着广都博物馆,这里是双流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聚落群、明清蚕丛祠等遗址旧迹的区域。馆中一组东汉年间的陶狗很是特别,不管是养大型的护家犬,还是养小型的宠物狗,在它们的颈脖处,都无一例外地雕刻着造型各异的项圈或套带,这些项圈或套带,明显便是用于套绳防止伤人的。

广都博物馆文物考古专家李国告诉记者,这组展出的东汉陶狗出土于不同的墓葬,其中大型的这只2012年出土于双流庙山村东汉崖墓。它高50厘米、长60厘米,尺寸只比真犬略小。头身一体,应为模制而成。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颚长,面相凶恶,疑似为墓主人的守卫者。另一些较小型的陶狗,则大多出土于修建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时发现的汉代墓群。

李国介绍,大型陶狗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其装饰带清晰可见,项圈的功能显然是用于套绳防止伤人。“如果崖墓主人生前养狗,可以推测,其一,他丰衣足食,有余粮喂狗;其二,他云淡风轻,有雅兴养狗,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从陶狗身上的装饰便可窥探。”李国说。

汉代陶狗身上展现的小小项圈或套带,展现的是当时养犬人的文明素质。在社会形态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养狗、遛狗,更应自觉行动起来,遵守规章制度,学会科学喂养,少一些随意、多一份规范。

责编:吕鑫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