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3日,“2023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锡剧经典名段折子戏专场走进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由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带来的《珍珠塔·赠塔》《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梁祝·十八相送》《孟姜女过关》4段经典名段折子戏,让在场近1000名师生沉浸在锡剧的魅力之中。

“折子戏,顾名思义,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从形式上看,折子戏也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正式演出前的导赏环节,主持人埋下的“伏笔”勾起了台下同学们的好奇,部分同学还上台跟随演员们学习了锡剧的手势、步法。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夏敏莹还向同学们娓娓道来:“锡剧前身是滩簧,是我们江苏最大的地方戏剧之一,被叶圣陶先生誉为‘太湖一枝梅’,活跃在江苏苏锡常地区。”

“果然名不虚传!”演出以折子戏《珍珠塔·赠塔》正式拉开帷幕,赴京应试的方卿,千里投奔襄阳向姑母借贷备受冷落,而表姐陈翠娥淑贤善良,假托点心,把价值连城的珍珠塔藏于盒内,赠与方卿。数百年来《珍珠塔》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已经成为锡剧的看家大戏,是锡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舞台上演员们唱腔大开大合,为台下同学们呈现了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

这道锡剧折子戏“大餐”,有平凡人的微光善举,也有困难时期的人间大爱。被多个剧种、多个院团传唱的经典故事《沙家浜》,又是怎样通过锡剧呈现的?在随后的折子戏《沙家浜·军民鱼水情》中,以郭继光为代表的新四军18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病,当地百姓自发对他们进行照料和关心,沙奶奶是其中之一。剧中,郭继光和沙奶奶相互的牵挂、感恩,展现了战争年代江南鱼米之乡的军民鱼水情深,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

让青年学子们耳熟能详、颇为期待的,还有折子戏《梁祝·十八相送》。流传千年的传说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同窗三载。无法掩盖身份的祝英台,在梁山伯的护送下,告别师友,踏上了回家的十八里路。友情爱情的交织,离别的肝肠寸断,在锡剧委婉而有力的唱腔下回荡在舞台上下。“各个门类的艺术对于梁祝的故事都有着精彩的演绎,包括歌曲、电影、越剧等,我们锡剧在排演梁祝作品的时候,大量运用了我们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和手、眼、身法,运用锡剧的簧调、大陆调、彬彬腔等唱腔,把锡剧的特点融合到故事中间。”剧中梁山伯的扮演者、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朱宝根说。
“长城寻君君不见,你半为风雨半为尘……”当天的最后一段折子戏《孟姜女过关》同样是锡剧的经典之作。孟姜女为在北方筑造长城的丈夫送千里送寒衣,途中遭遇关官老爷敲诈勒索。面对刁难,孟姜女唱出自己的身世,在关差的帮助下,巧计过关。舞台上的孟姜女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吟唱,抒发了对战争的无奈、对亲人的思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舞台上锡剧演员们用心用情带来的经典折子戏,让台下的“Z世代”学子们越看越入迷。“我在家乡有听过锡剧,这一次在校园里看经典折戏子的演出,让我对锡剧的唱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能辨别出锡剧、京剧、越剧之间的区别。”2023级医疗产品管理专业的朱佳薇表示,近来以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代表的新编传统戏剧在年轻人中走红,她也希望年轻人可以用好短视频等新媒体,来接触和传播传统戏曲之美。
2023级医疗产品管理专业的吴佳宁几乎全程不看字幕就可以听懂,“我来自无锡,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听过锡剧,时隔多年听,很亲切。”她也是学校话剧社的成员,“其实我们日常的排练中也可以从传统戏剧中汲取养分和灵感。我们Z世代的同学们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可以让更多同龄人都主动听戏曲、爱戏曲。”

几段经典的折戏子带青年学子们“穿越”古代,也让他们联系自身,对戏曲和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深深思考。2021级药学专业的任妍对《梁祝·十八相送》印象格外深刻,“以前都是从书本中了解到这个故事,通过锡剧的形式让我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其中感情的真挚和复杂。很多年轻人觉得戏曲太老了,不愿意去接受,但其实只要让我们坐下来,用我们习惯的传播形式,就像今天‘戏曲进校园’一样,我们能发现其实年轻一代还是会看、爱看传统戏剧的。”她表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00后”学子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传统文化“出圈”甚至“破圈”发展。
“这是我第一次看锡剧,我发现它和其他我了解的剧种很不一样,还挺有意思的。”2023级医疗保险专业的崔维坤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传统戏剧作品走进校园。“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强、包容性强,只要有机会、有好的戏剧作品,我们其实是很喜欢看的;同时我们也有冲劲、有魄力,只要我们认定传统戏剧的魅力,我们就会通过手机,让更多人看到闪闪发光的传统文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图片来源: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