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6年前的11月,南京沦陷前夕,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中国同胞一起相互支持,在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11月25日上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鼓楼区委宣传部、南京师范大学协办的第七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草坪举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2016年起开始发起举办“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今年已是第七届。今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安全区内守望相助中国同胞的后代以及省市红十字会、博西公司、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拉贝纪念馆、北京东路小学、紫金草志愿者、紫金草女孩等社会各界150余名中外人士以重走安全区的形式途经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旧址四处历史见证地,全程8.6千米串起了南京安全区一处处重要地点,也串起了一段段不可忘却的记忆。
上午8:30,徒步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草坪正式开始。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收容所,美国人明妮·魏特琳担任难民收容所所长、陈斐然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总务主任,与程瑞芳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1万多名妇孺不受日军的伤害。陈朝一是陈斐然的女儿。来到这个阿爸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陈朝一倍感骄傲,她说:“重走阿爸曾经走过的南京安全区,感受已经是国际和平城市的南京城的美好,这应该是在这座城市至暗时刻坚守在此救助同胞的阿爸他们最期望看到的。”
徒步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江苏战旗军旅文工团的演员们用“沉浸式”的情景演出《我们不能忘记》,再现86年前的惨痛历史与安全区内人道主义救援情形。演出通过情景表演讲述挣扎在死亡线上难民们的惊恐、无奈和悲愤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魏特琳等人的无私大爱。
86年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姐弟俩在安全区内被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夫妇收留照顾。今天,常志强的女儿、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来到现场参与徒步。她说:“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参加,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杀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守望相助的中国同胞与给予无私帮助的国际友人。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也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楚嫣/文 高鑫/摄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