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交汇创造无限可能!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上线8周年之际,请跟随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脚步,打卡城市“交汇点”,感受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高质量发展脉搏。
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
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多少人对扬州心驰神往。在这里,有“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之誉的瘦西湖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它奔走在历史长河的交汇之中,变的是时代更迭中文化融合的碰撞,不变的是泛舟湖上赏不尽的湖光山色。这里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是自然景观和城市文明的交汇,也是本地文化与新市民的交汇。

这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千年的时光积淀,为瘦西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白天的瘦西湖,从“园中有园”的徐园到典雅灵秀的五亭桥再到霓虹卧波的二十四桥,处处皆风景、景景皆文章。历史上,李白、杜牧、苏轼、朱自清等文化名人来到这里,都忍不住为其挥毫泼墨,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分无赖是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应运而生。


夜幕降临,国内首创唐诗主题——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拉开了序幕。以唐诗为魂,以光影为媒,提炼“烟花三月”“云裳花容”“春江花月”“二分明月”等十大篇章,将诗词、光影、演艺、亲子、非遗等元素完美融合,形成光彩夺目、梦幻时尚的夜游空间和视觉盛宴。游客徜徉在诗意画卷中,“沉浸式”感受扬州湖光之夜的魅力,仿佛一夜千年,梦回大唐,再现“夜桥灯火连星汉”“夜市千灯照碧云”的传奇胜境。
这是自然景观和城市文明的交汇。站在最佳观景台熙春台之上向东眺望,目光所及皆是由绿树、碧水、青瓦构成的优美风景。一眼望去,没有任何一处现代建筑物的遮挡。极目远眺却受阻于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这是国内不少景区都面临的视觉污染。

为何瘦西湖能出现这样的画面?究其原因,是扬州人守护了三十多年“城市天际线”的成果。据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瘦西湖周边,无论哪里建新楼,都得按照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瘦西湖边上能看到,这项目就得“低头让景”。从过去放气球的“土方法”到现在出台的“刚性规划”,扬州人走的每一步都是对城市天际线的守护。

2020年,位于梅岭东路的扬州老广播电视发射塔正式拆除,至此,瘦西湖天际线的唯一“遗憾”终于消失。得知这一消息的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非常激动,他说,瘦西湖上看不见烟囱水塔,看不见高楼大厦,它是目前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规划专家张锦秋则感慨,行走在一处城市景区,看不到一幢高楼,这在现代城市里简直是个奇迹。
这里是本地文化与新市民的交汇。有人说,没到过瘦西湖,等于没到过扬州,没有坐过船娘的摇橹船,等于没有到过瘦西湖。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摇橹的船娘更是其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早晨的露水实在是多,浪嗬嗬依嗬嗬,点点的露水润麦苗啊,杨柳叶子青啊浪……”这是瘦西湖船娘王丽丽最拿手的扬州小调之一,她总是会一手推橹、一手牵绳,让小小的摇橹船慢慢悠悠地在水上前行。但凡碰上旅游旺季,王丽丽一天要摇橹十多趟,平均每趟要耗时四十分钟,双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而王丽丽只是瘦西湖船娘中的一员。她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这些年在从事这一工作中也变成了“新扬州人”。多年来,瘦西湖船娘班始终保持“零事故、零投诉、零差错”,凭借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获得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王丽丽为失主挽回20万元的损失;吕甜甜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刘秀红为大雨中老夫妇游客撑起一片天空……“瘦西湖船娘是宣传扬州的一扇美丽窗口,坐过我们船的游客不一定会记住我们的名字,但一定会记得‘瘦西湖船娘’这几个字。”瘦西湖船娘班班长黄德燕骄傲地说。
策划 潘青松 孙劲松
统筹 高伟 范杰逊
文字 张韦
出镜 张韦
摄像 韩然百
后期 韩然百 刘畅方达
美编 曹家瑞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