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7日晚上,寒风凛冽,苏州大学存菊堂里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创排演出的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在这里精彩上演。该剧由罗周编剧,徐春兰导演,谢振强担任唱腔设计,吴小平作曲。
该剧从梅兰芳回到故乡泰州祭祖开始讲起,伴随着时而激昂时而低缓的音乐,故事层层推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面对日寇威胁,梅兰芳先生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卖国贼演出、告别舞台……该剧分《拒票》《拒演》《写画》《读本》四折,聚焦梅兰芳先生的品格气节,以京剧传统意韵为根、以梅兰芳先生的选择为戏核,生动再现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先生的铮铮傲骨和家国情怀。

此次饰演梅兰芳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李衍茂,李衍茂13岁学戏曲,听着梅派经典《穆桂英挂帅》和《贵妃醉酒》长大,自小便对梅兰芳先生充满敬仰之情。此次饰演梅兰芳这个角色,对他来说,既是荣耀,也是挑战。为了更好理解角色,他专程翻阅了《梅兰芳传》,了解先生的生平经历。作为一名高派老生,他还特地找剧团青年演员学习青衣身段,“我希望能通过唱腔、念白、形体等方面不断练习,将梅大师这个角色成功地立在舞台上。”
舞台上,面对日方勒逼参与庆贺演出的要求,梅兰芳先是拒绝了归沪的船票,而后连打三针伤寒针自残,拒绝登台演出。在对方再次要求其去天蟾捧台之时,梅兰芳发出“避到几时,避至何方”的感慨,毅然决然地蓄须明志,表明拒不登台的决心。

令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郁炎婷同学最震撼的是,漫天飞雪中,梅兰芳缓步出场,扒开围巾,以一脸胡须亮相。“梅先生被日军威逼利诱,又收到知音的噩耗,悲愤欲绝中,仍坚定身为中国人的身份,剧目最终定格在梅兰芳的胡须上,具有鲜明的爱国象征,让人潸然泪下。”
“梅兰芳蓄须是我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的故事,”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闫彩蓉同学说,如今以京剧方式演绎,让她彷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直面梅兰芳的困局和险境,感受他内心的苦痛与挣扎,“梅兰芳先生爱艺术,更爱国家,他心系梨园粉墨,更心系家国天下。”另外,演员铿锵有力的唱词、准确利落的走位也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刚刚加入戏剧团的闫彩蓉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剧中的梅兰芳不愿与敌人同流合污,他苦守着寂寞,内心无比痛苦,他何尝不想披霓裳、绘琳琅,一展梅郎的绝代风华!然而一腔傲骨,终不可辱没。他心系民族与家国,不屈膝投降,不愿逃避他方,而蓄须以明志,令奴颜婢膝之辈羞愧,令狼子野心侵略者汗颜!”“梅之傲骨、兰之气节”让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浩铖同学深受震撼,“让我重新去思考,何为家国,何为气节,何为人生的意义。”

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王俊杰同学从戏剧角度出发,他说,无论是京剧技艺的精进还是新式京剧的开发,梅兰芳都是灵魂人物。而时至今日,京剧人上演梅兰芳先生的故事,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精神的赓续。《梅兰芳·蓄须记》的故事讲述了,梅兰芳先生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文艺工作者虽然无法洒血战场,依旧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他向所有的京剧从业者致敬,“他们延续了民族文化技艺,让国粹始终保持着活力。”
外国语学院的季思辰同学是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京剧表演,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铿锵有力的唱腔,让他迅速沉浸到故事中。他认为,梅兰芳代表的不仅是个体,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缩影。“先生不为日寇欺压所屈,蓄须明志,展现民族气节,每一次抚额长叹都传递着无法言表的激荡。”这次演出让季思辰意识到,京剧不再遥不可及,是值得深入了解、传承弘扬的文化瑰宝,“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了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苏州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