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只野猪横游长江的视频引发网友围观。野猪奋力游泳的画面,配上“猪八戒背媳妇”的背景音乐,让这个动物界常见的“小插曲”,成为不少网友眼中的“励志故事”。
不是野猪有“魔力”,而是动物就是如此“吸睛”。古今中外,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中国民间故事用白蛇、田螺、义虎等动物形象,传递价值观念;童话书里,动物是孩子倍感亲切的朋友;到了网络时代,人们仍热衷于观看萌宠视频,借用动物表情包表达情绪。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人们有更多机会观察野生动物,也乐见它们成为故事的主角。从“全民寻豚”的江豚观测热,到“大象旅行团”吸引全球目光,野生动物既是生态环境的“质检员”,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解说员”。我们要把握人们对“动物故事”的天然向往,为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提供生动素材。
以重大成就为蓝本讲好“引领故事”。江苏自古自然禀赋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江”即指江河交错、水网稠密,“蘇”代表草木繁盛、鱼米之乡。近年来,我省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新进展,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显著。“微笑天使”江豚、“湿地精灵”麋鹿、“空中霸主”金雕……每一种珍稀动物背后,都有大量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可供挖掘。好题材要挖得出、看得见,我们应灵活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优势,策划制作纪录片、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可视化、互动化产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讲新讲活、讲深讲透。
以动态变化为视角讲出“启迪故事”。科技在变,环境在变,人类保护自然的方式也在变。“动物故事”有助于提供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调整自身行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比如,飞鸟撞击建筑玻璃在城市中频频出现,昆山杜克大学在我国首个系统性鸟撞调查中发现,只要微改造就能有效避免这一悲剧。技术有了,如何推动理念跟上?又如,野猪已于今年被移出“三有”名录,不再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一些地区野猪伤人毁田,有必要采取手段控制野猪数量。该怎么找准猎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成这些“思考题”,不仅要综合运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渠道征求专业意见,也要用“冒着热气”的“动物故事”广泛汇聚民意。
以日常生活为原型讲述“暖心故事”。网络时代,在大格局下讲好小故事,在小故事中传递正能量,是引发情感共鸣、引领舆论风向的重要方式。从广袤乡村的田园牧歌,到宠物相伴的幸福时刻;从对受伤动物的应急救助,到与珍稀动物的意外邂逅……看似平淡的故事里闪耀着人性之善,无需台词与解说,就能传达出人们的观念进步、环境的有效改善。聚焦鲜活个体、善用感人案例,把更多“可触摸”“有温度”的“动物故事”带到人们身边,展现出的中国的形象将更加可爱可亲,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也将更加高涨。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