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彰显深层文化逻辑、蕴含丰厚文化基因,包含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真理伟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元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其中、引领方向,推动优秀文化的创新化,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内核,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驱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在深沉的文化自觉中,领悟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深厚价值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增强历史思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促进二者在碰撞交融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光大,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勠力同心、赓续奋斗。“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经典论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强民富的憧憬,激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既注重追求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又注重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文化渊源和行动指南。“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文化理念,表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对和平、友好、睦邻、和谐的不懈追求,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实践指向。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独有的精神标识与厚重的思想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在注重历史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中汲取丰富的文化滋养,展现出鲜明特色和强大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叙事之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层面赓续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自觉担当起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并在现实的历史中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深厚道理。中国共产党人重置我国现代化的时间性结构和空间性跨越,形成了独特的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时间规划和空间模式,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选题,也是时代主题;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远规划。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哲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入、生动地嵌合在现代化的探寻实践之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命题、也是实践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表征了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与基于自己国情的个性的统一,融合了既有量的指标、更有质的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宣告了既肯定西方式现代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又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的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回眸历史、观照现实,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彰显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伟力;中国式现代化以科学社会主义破题解题,“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进程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和优越性”,以无可辩驳的实践成就诠释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归纳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正道之途。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割裂。早期的现代化理论更多意义上是以西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化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透视历史规律、遵循历史逻辑,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倡导文明的差异性,始终以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在对世界现代化整体进程特别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反思基础上,立足基本国情,进行综合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在求索前进中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紧密相连,在全球文明多维镜像中获得了喷涌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又打破西方话语裹挟,以联系而非割裂的眼光审视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端,以铸就文化新辉煌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文明的和合共存,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包容并蓄。
杜静静(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0221〉、南京工业大学“2023年校级教改项目”〈2023017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