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

记者4日从湖北荆门举办的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上了解到,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起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之后,2015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此持续开展考古工作。

记者在位于遗址群东北部的熊家岭看到,其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熊家岭水坝坐落于青木垱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连接南北两端山体。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呈南高北低的走势,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

现场解剖性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早晚两期界限分明,晚期坝是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出土遗物、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陶洋说。

与会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的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的控水用水,部分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屈家岭遗址治水模式的探索,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

当日同时公布了多项考古新发现。其中,距今约5500年至5100年的油子岭文化聚落范围105万平方米,为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已确认水利系统、墓葬区、居住区和陶器生产区等。一系列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的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为考察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