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农村健身器材成“弃材”?民生项目切莫虎头蛇尾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推进,室外健身器材在农村越来越普及,配备健身器材的文体小广场甚至成为一些行政村的“标配”。但记者近日在农村地区采访时发现,由于建设之后疏于管护,有的健身器材“超期服役”“缺胳膊少腿”,有的健身场地杂草丛生,篮球场变成了晾衣场晒谷场,健身器材成“弃材”的现象并不鲜见。

  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其中,体育设施的差距尤为显著。为此,在农村推动全民健身,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也为农村地区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设施配置升级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儿童较多,健身娱乐需求是“刚需”,群众对体育设施的普及更是翘首以待。然而,在一些乡村安装健身设施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原本享有赞誉的民生项目因无人维护而面临“虎头蛇尾”的尴尬,既为当地群众埋下健身不成反“伤身”的隐患,也受到各方诟病。

  农村地区健身器材损坏较多,固然有缺乏健身科学指导,群众使用不当、爱护不够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的地方从体育设施安装之初,就没有建立有效的管护制度,往往 “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一建了之”。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某地全县1600多处体育设施,仅有460多处明确标识了负责人和联系方式,且日常管护大多无人问津,群众反映问题后,却又面临各部门之间“踢皮球”。

  为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应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甚至村广播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规范使用、自觉维护公共健身器材;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从信息反馈、维修销号到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并让制度形成闭环、让监管不留死角。

  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是开展工作的基本保障。只有完善制度管人,才能激发治理活力。建立责任到人的制度,不失为解决农村健身器材管护缺失的有效手段。

  但在强调制度“刚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管理的“柔性”。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百事缠身。只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不断创新激励手段、优化用人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腾出精力,真正“身入”群众、“心入”群众,推动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三农”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责编:沈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