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文学之都的观众很懂戏!” 古老秦腔南京创新演出《锁麟囊》

继在上海的首站演出之后,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大型秦腔《锁麟囊》12910日来到南京,在江苏紫金大剧院连演两场, 再次掀起热潮。

我第一次来南京演出,深深感受到了南京观众的懂戏和热情。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而《锁麟囊》的唱词和对白都很有文学性,这与南京的城市气质极为相洽。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秦腔艺术剧院艺术总监苏凤丽说。

《锁麟囊》是被称为集程派艺术之大成者。抗战时期,程砚秋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后,出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善意,于1938年请翁偶虹先生根据《只麈谈》中的《赠囊记》情节改编的剧本。2009年,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根据同名京剧移植上演的秦腔剧目《锁麟囊》,又名《牡丹劫》,剧中既保留了原作最经典、最出彩的“春秋亭”和“搜楼”,又强调了地域特色,以“京剧的神韵、秦腔的风采”让古老的剧目焕发出了新的神采。

自创排以来,秦腔剧目《锁麟囊》在国内各项重大艺术活动中亮相并获得荣誉,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主演苏凤丽更是凭借该剧一举斩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与人为善、报恩报德、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有精神标识的舞台作品。

“这部戏的故事与唱词,不仅饱含文学底蕴,更因其跨越时代的流传,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在其生命中传承演绎,使得这部戏的生命力无比强大。” 主角苏凤丽对《锁麟囊》的魅力赞不绝口。

为了让这颗璀璨的“宝石”在新时代更加光彩夺目,苏凤丽曾专程前往北京,学习程派表演。而秦腔版《锁麟囊》在移植经典的时候,不仅继承了程砚秋大师的程派技术,还结合秦腔的特点进行了创新改编,经过对剧本、音乐、舞美等多方面修改打磨提升,并在结构和舞台呈现上不断调整,才有了如今舞台上的精彩呈现。

“戏曲传承要守正创新,在遵循戏曲的本体和舞台表现手法的情况下,坚持创新、创意。我个人觉得,我也是这部剧的受益者,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苏凤丽说。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巡演过程中,上海、南京观众的热烈互动,让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马勇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戏曲虽有地域之分,但无界限之隔,只要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就能被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接受和喜欢。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转型第一步由秦腔完成,没有秦腔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戏曲,对于剧种在当下的发展和创新问题,马勇认为,中国戏曲就像一个海绵,包容性极强。古老秦腔要走出地方,不断与当下对接。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秦腔《锁麟囊》接下来还将赴安徽合肥、浙江宁波、山东济南等地演出。“我们希望借华东五省巡演的机会,让秦腔这朵在西北地域绽放的地方剧种被更多人所喜爱,让华东的观众了解秦腔,感受秦腔,接纳秦腔。”马勇说。

新华日波·交汇点记者 陈洁

责编:杨民仆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