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吴江震泽镇,旅游管理部门怕喝茶的人掉进河里,一度想禁止群众沿河喝茶,但被镇党委及时叫停。原因是,人气最宝贵,做决策前要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如果因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就贸然禁绝群众沿河喝茶,这样的“好心”群众可能并不买账。
这个小故事正是盛泽当地问计于民基层治理风格的缩影。通过“圆桌问计”等方式,盛泽镇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矛盾化解等方面成效显著。今年,“震泽镇创新‘圆桌问计’破解民生发展难题”从400余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30个精品案例之一。
基层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方方面面,单靠有关部门拍板决策,单靠专家建言辅助决策,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单一的部门决策即便再怎么“深思熟虑”,也可能难脱部门角度,容易忽视其它利益群体。比如,城市管理部门禁止了摊贩摆摊、清理了市容市貌,但却由此放大了民生难题;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中楼房外立面焕然一新,但由于缺乏群众需求调研,导致改造并不能“深入肌理”;再如,因为老旧小区停车难,不少业主习惯胡乱停车,如果不问缘由就贴罚单,于事无补不说,还容易引出“以罚代管”质疑。类似问题不一而足,不仅需要多向专家学者“问策”,还要多向群众“问计”。
比专业程度,群众眼光当然比不上专家报告,但基层问题有其特殊性。如小区改造、设施管护,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土地纠纷、房屋拆迁等等,专家观点可能“水土不服”,尤其需要问计于民。群众观点,往往可以让决策者从多元观点、立场中寻求最优解,从而最大程度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我省不少地方、部门在基层治理时坚持问计于民的努力,都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质效。省生态环境厅在编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时“开门编规划”,邀请群众和企业家参与座谈,其发扬民主、开门问策的努力有利于编制完善和推行。南京等地在实施城市更新时更是将“公众意见”作为贯穿全流程的重要参考,为城市更新方案的科学性提供群众视角的“校准”。
现实中,很多基层矛盾久拖不决、久治难愈,这固然与基层矛盾复杂多样、牵涉主体众多有关,但也与部分基层干部不习惯于问计于民、不擅长吸纳群众意见这个现实不无关系。不善于倾听民意,不仅有可能造成资源错配、还可能加剧民生矛盾。比如,很多民用基础设施因缺少事先调研,而导致资源错配、建成后长期闲置“吃灰”;有的地方建设体育场馆、商业设施时只考虑到便民与否、忽视了扰民与否,导致居民和经营管理方之间矛盾滋生。这些匆匆上马的项目投入不少、损耗不小,但因为群众视角的缺失,导致建成后使用质效大打折扣。这也启示我们,单纯抱着“为了群众好”的初衷还不够,由粗放到精细是基层治理的大方向,只有懂得代入群众立场、善于吸纳群众观点和长于采纳群众意见,才能彰显民生温度。
在对待“把鞋子卖到无人穿鞋的岛上”问题时,悲观主义者陷入绝望,而乐观主义者则顿觉商机无限。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群体即便看待同一事物,往往也有不同站位,存在一定视角偏差。在基层治理中,尤其在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过程中,善用群众“视角”,往往是校准决策偏差的重要手段。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