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14日,记者从南京市“优化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12月13日,全市PM2.5浓度均值为27.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82.4%。1-11月份,10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Ⅲ类比例为100%,42个国省考断面累计均值水质优Ⅲ比例为100%。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勇介绍,年初,围绕保障“重大项目及早开工达效”及“优化监管执法服务”两大重点,市生态环境局出台了一揽子惠企纾困务实举措,努力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在服务上做‘加法’,在审批上做‘减法’,保障招引项目尽早落地、落地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尽早建成。”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朱静波介绍,该局对所有省、市重大项目从环评编制、环评公示、技术评估、环评审批等过程提供“一对一”全程指导,并逐一建立“服务信息卡”。今年以来,累计推动服务项目400余个,指导解决环保政策咨询、环评报告编制、污染物总量核算等各类问题600余个。
聚焦优化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能,南京市持续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改革、环境影响评价“打捆审批”改革试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件事”审批改革等举措,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对19大类32小类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市480余个项目引用区域评估成果,累计帮助企业节省环评编制时间2000余天,节省环评编制费用500余万元。
面对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先行先试,探索“非现场监管+精准执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精细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精准执法。前端监控触角延伸到环境监管各个要素,后端智慧平台对前端数据有效归集、自动分析研判,24小时推送提醒、预警、违法线索信息。今年以来,该大数据系统已向企业、柴油车主推送提醒、预警信息超过34万条,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避免违法处罚。
对违法企业“有案必查”,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朱永俊介绍,借助智慧平台在线监管、非现场执法取证,即使是违法行为也只需前往现场一次进行核实、查漏补缺。今年全市现场执法数量同比去年下降39.8%,有41家环境管理水平高、长期没有违法行为的企业还被纳入正面清单“差别化”管理。
会上,雨花台生态环境局局长许颐欣介绍了该区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高质量发展上的特色亮点。辖区汽车4S店多、汽修行业多,该局在全市率先提出以水性漆替代油性漆,并对实施源头替代企业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目前已对4家治气成效显著企业实施臭氧管控豁免。
用看得见的赔偿修复听得到的污染,今年10月,省内首例噪声超标损害赔偿案件在雨花台区执行。针对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雨花台生态环境局提出以为受扰居民区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替代赔偿的方式维护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并与施工单位和相关街道、社区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具体内容包括一系列小区生态出新、一系列支部共建活动、不定期的公益保洁劳动等。截至目前,该区启动工地噪声超标损害赔偿案31件,赔偿义务履行完毕17件,全区噪声投诉量同比下降21.7%,其中夜间施工噪声量同比下降17.1%。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