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12月14日,全国地方金融二十七次(2023)合作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国内10余位知名专家,全国中小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组织代表约300人左右齐聚一堂,共话地方金融发展。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中国产经杂志社、金融时报社等主办,链信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论坛以“科技赋能地方金融发展,助力国资平台行稳致远”为主题,聚焦当前地方国资平台公司发展所面临的持续融资、转型发展、降成本和降负债等关键问题,解读新政策探寻新办法,分享科技赋能地方金融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为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数字科技运用的指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胜地方今后面临的未来进程。”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吴小平说,科技是链接产业和金融的纽带,是助力地方国资平台优化升级的重要的工具。科技助力金融机构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是大家的希望也是一个目标。他认为,在科技赋能下达到高附加值地方产业链,科创金融的综合服务生态体系,以金融生态链服务地方产业链,助力地方国资品牌转型升级,助力地方产业供应链数字化输出。
近期,以G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创新热潮,被公认为后续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就保险行业的情况来看,《福布斯》预测到2030年,AI在保险行业的价值将达到357.7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33.06%。”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说,最近在金融行业广泛应用的RPA数字员工,作为新生产力在金融业的应用价值也体现明显。RPA与AI的融合应用,帮助金融机构有效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并加速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2.0时代,基于通用大模型来进一步优化建设金融业细分赛道的大模型,是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也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个是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第二个是要提高智慧客服的水平。第三,要提高要运营的效率。第四,要考虑如何应对风险的问题。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产品服务体系在持续完善,我们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科创企业需要来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局二级巡视员李晓文介绍,发展绿色金融则是实现绿色发展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整个预测,符合ESG等风险投资贷款已经达到了26万亿,占到了各项贷款的比重近15%,增速在30%以上。”李晓文说。
“普惠金融方面,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全国的县城县域或者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非常迅速。今年,金融机构的覆盖面接近98%,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 李晓文说。据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进一步发挥。
大会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商法学博士周光从法律视角和金融本质出发,以“保理(融资租赁等)+商票+供应链”综合运营模式为专题,为地方国资平台公司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供应链金融专委会特聘专家郝朝坤从“构建商票产融生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角度,为地方国企带来了持续融资、转型发展、降成本和降负债等关键问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岷峰以“大行业务下沉扩面,中小行如何打赢阵地保卫战”为主题,为地方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此外,会议以“重塑地方金融生态供应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背景下,地方金融新使命与发展新思路”为题组织了两场专题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各自专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会议还表彰了主题优秀论文、地方金融年度人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政银企合作标兵单位、地方金融组织等示范单位。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公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