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希望的大事。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民族进步的基石,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提升国家文化竞争水平、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优化涵养文化自信的学习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既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坚持以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导向。
坚持文化自信的教学导向,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考核等方面。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中,并成为其终极目标之一。在教学方案具体设计上,应围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目标展开。在教学内容整合上,教师应围绕文化自信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应以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设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教学过程实施上,教师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信念引导。教学过程虽然是对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但由于现实的不可控性,可能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状况,比如时局变化、热点事件、学生身心问题等。教师应针对相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尤其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突发的负面问题。在教学效果考核上,教师应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在考核理念、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成果等方面予以相应体现,凸显文化自信的导向意义。
整合涵养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实践。高校作为思想文化资源聚集之地,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发挥隐性教育作用非常重要。
对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最具吸引力的载体。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起到巨大的感染作用,既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也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高校在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鼓励其积极进行文化实践,在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实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主导性文化实践和参与性文化实践。主导性文化实践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展开,其主要侧重大学生的文化主体功能的发挥。参与性文化实践主要包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配合、参与和支持等,具有相对的被动性。在主导性文化实践中,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其能力提升效果明显,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实践中的高层次活动。大学生通过组织、设计和参加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审美熏陶和价值引导,具有直接性和体验性。虽然其过程具有内隐性,难以进行量化考核,但其潜移默化的功效却不可忽视。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可以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对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其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校外文化教育基地的多样性、新鲜性、直观性,更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文化敏感性,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这种主要通过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引导等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的影响,经过挖掘、整合、重构、沉淀进入学生心灵之中,会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长期发挥作用。因此,这种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更具稳定性。
拓展涵养文化自信的网络路径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库。互联网已日益融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形成了“互联网+”的新型态势。“‘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成为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善于使用互联网,这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效。充分发挥思想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紧密融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库。
充分运用移动媒体。随着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低头族”“手机控”反映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移动媒体具有使用便捷、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等优势。占领移动媒体成为当前各行业共识。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移动媒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佳 纪国剑(作者分别为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本文系基金项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DJSZJY2023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