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 | 敞开校门方显“大学之大”

日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宣布,校外人员凭身份证可直接进入校园,无需预约也不限制名额,这是继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又一所对外开放校园的“双一流”高校,受到舆论好评。

近几年,由于受疫情影响,高校普遍实行了相对封闭的校园管理模式,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疫情防控、保障师生健康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当下,如果高校不问青红皂白仍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就显得不合时宜。高校为什么不愿意开放校园?主要还是“怕出问题、怕担风险”观念在作祟。在一些高校管理者看来,封闭起来,必将大大减少社会人员进入,有利于学校管理,校园发生安全事故概率就小,各类风险也就相对更少。

大学校园开放,固然会给校园管理增加难度,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拒绝开放的理由。办法总比问题多。面对校园安全和风险,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管理、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加以防范。如,采取错峰限流、分区开放的开放模式,避免开放影响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通过运用现代通信设备和数字化手段,对入校人员进行动态化管理,等等。

其实,国外很多大学是没有围墙、大门的,公众可自由进入大学校园参观、散步,到校园草坪上晒太阳,到开放教室听专家讲座。当年,北京大学打开校门让很多有志青年进校旁听,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栋梁之材,多年以来,一直传为美谈。如果高校实行封闭管理,普通人进去都很难,又到哪里去接受高校文化的滋养?目前,我们的治安状况总体是好的,岂能总以“校园安全”为借口,将公众拒之门外?再说,公立大学每年接受大量财政拨款,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是社会公器,其社会职能包括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等,岂能关起门来独自享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大学就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大学之“大”,在于博学、宽容、进步,理应在做好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关键性工作的基础上,敞开校门,提高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互融,助力学校理念升级、资源共享、学术创新,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孟亚生)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