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到,“社区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

社区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前沿,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阵地。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场所,是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增进社区居民福祉和现代社会民生保障有机衔接、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抓手和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参与体育运动。社区体育成为大众体育参与的优先选择之一。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体育服务不仅涉及社会治理,还是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路径。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差异性使得不同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水平、能力等各不相同,因此要统筹兼顾,力求实现社区体育各具特色又齐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

拓展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空间。数字赋能,“线上+线下”信息整合,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在现实空间高质量服务提供了信息支撑。基于数据基本功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线上+线下”信息整合、分析,通过数据感知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合理规划社区公共体育在现实空间中的资源分配、服务内容及方式成为可能,进而有效促进现实空间中个性化、特色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提升。数字赋能下的社会关系再建构,推动了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虚拟空间的拓展,对提高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具有积极意义。当城市社区中的居民在数字技术应用中与其他区域的人们进行体育信息交互、获得或分享社区体育相关信息,并影响社区体育参与行为时,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范围实则已在相关关系建构及行为实践中得到了拓展。同时,伴之而提供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是拘泥于一域的,而是呈现了虚拟空间的拓展。在此期间,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也在虚拟空间的社会关系建构及多主体互动中,得到了价值的彰显与提升。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发展。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过程中,不仅应关注同社区医疗、教育等社区间的均等化发展,而且应关注社区内不同类型服务的全方位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众体育需求、期望等得以量化统计;同时,城市社区内部及整体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专业人员、服务内容等得以面板化、模块化呈现。基于体医融合、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不同类型服务的数据,根据需求对相关数据进行或整体或具体的供需比对分析,不但可促进不同类型服务的协同,以提供更科学、更完善的服务供给,而且为克服社区服务短板提供了个性化思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更有利于促进大众终身体育习惯养成,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公共性的,而且具有持续性。体育供给服务要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而动态调整。伴随数字技术对主体间关系的改善,找寻所有城市社区的共性与个性需求的耦合点,结合居民动态变化的需求等,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便成为可能。

提升与创新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多维一体。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但需要从资源到体系、体制等全方位、全过程支撑,而且需要明确多维与一体的关系。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是由单一要素构成,而是多维度的有机整体。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但对社区治理有意义,而且对社区发展创新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客观认识到个体的社区体育参与动机是多维度的,发挥多维服务联动作用,进一步夯实城市社区公共体育的一体化服务根基。由于可用在体育服务中的资源、经济等条件有限,社区体育服务选择通过模仿以节约“试错成本”。这种方式确保了社区在进行治理成效评估时满足规定的标准,然而也因为没能关注社区内成员的多方面需求,使得相关设施、服务等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随着数字化发展,这种合理但不充分的服务情况,可在社区治理者结合数字技术掌握社区内居民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环境、不同体育项目参与中的需求特征、情感偏好等过程中得到改善。其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项目中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并非彼此割裂的,而是存在内部关联。以此支撑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既有助于避免配置不适宜导致的资源浪费,又有助于在居民多维需求中强化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基于社区体育服务需求的多维,促进数字赋能下相关服务供给主体的多维度专业化提升,创新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这种专业化提升不但可在社区内完成,而且可在社区间交流中实现。

“服务供给”是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路径。基于此,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基本路径为“服务供给到需求满足”。从供需理论来看,体育服务获得感幸福感的产生存在于供需过程之中,是从“获得”到“有幸福感”的过程。基层体育实践在“服务供给—需求满足”这一路径上,在供给总量的“规模生产”和高效服务的“需求匹配”进行了积极探索,进而达到了“获得值”快速累积,有效提高居民幸福感。

刘明军 缪轶凡(作者单位: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全民健身智慧服务机制创新及效果评价研究”〈编号:20BTY018〉阶段性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