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共同发展趋势与重要发展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明确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这一要求明确指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可能引发一些未曾有过的科技伦理挑战。科技伦理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活动的规范发展提供价值理念,保障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如何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中明确研究的“红线”,促进科技向善,相关制度制定、理论发展、实践开展亟待完善和发展。
制度化规范学科建设
新文科是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之一,相对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涉及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证化倾向是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示出来的特点之一。对各类新技术的适应和利用体现了文科发展紧跟社会变革的本质特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一利器,科技伦理治理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健全制度。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随后,不少省份如江苏、浙江、山东,也发布了关于加强全省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意见。2023年,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明确了审查主体、审查程序、监督管理等内容,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对科技伦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当前,面对新文科建设中科学技术的创新融入,更加细致化、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文件至关重要,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多层级的、覆盖面广的科技伦理政策刻不容缓,如可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等多项实际工作中加强科技伦理政策的完善及流程的规范。只有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才能真正保障科研人员顺利开展新文科建设,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健全科技伦理工作队伍
由于科技伦理工作治理对象、治理范围的多样性,因而科技伦理工作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研个体、社会团体等。这些主体都是推动新文科研究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力量。不同的主体功能不同,但又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支结构优化、专业度较高的科技伦理工作队伍是科技伦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人才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扩充、完善科技伦理治理队伍,融入多类主体,融入实际从事新文科研究的相关人员,加强人才队伍的针对性。不断加强队伍人员的专业培训与交流,开展系统性的学习,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增加人才的流动机制,建立科技伦理工作人才专家库。另一方面,健全协同机制,不同主体间要加强合作与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政府在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科研机构的工作指导,科研机构是科技伦理治理主体,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对科研个体的工作咨询。在专项行动中尝试建立协同机制,对于新文科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采用试点建设模式开展协同治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协同机制的建设。如可以在新文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或评奖工作中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协同成果评价或评奖的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等主体,以创新思路指导工作实践。
营造积极正向的科研氛围
在新文科建设下科技伦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将科技伦理意识内化于科研工作者之心,像希波克拉底誓言之于医生,然后外化于行。因此,要着力在宣传工作上下功夫,促进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科技观,强化责任与担当。一方面,提升宣传维度与广度,通过多渠道发力,以新理念、新思维、新视角对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开展科技伦理宣传,结合现行的文件政策、已发生的实际正面、反面案例、新文科建设下的新情况等,增加宣传的频次与范围,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性宣传和面向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深度和力度,深化科技伦理问题的学术性研究,通过质性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积极举办科技伦理相关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期将复杂问题具象化,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不断开拓宣传内容深度,开展系统性的宣传,提升专业性,充分发挥专业学会、协会的作用,搭建宣传交流平台,加大宣传研究力度。
科技伦理在引领未来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新文科建设中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下的科技伦理工作,要结合学科交叉融合下对科技伦理工作的新要求,在科技伦理治理主体、制度建设、组织架构、保障机制、教育宣传等多方面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做好科研工作“守门人”,推动科研工作向善向好大步迈进。
陈冰月(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基于政策分析视角构建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20KJB6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