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成果发布 > 正文
“党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在新思想的引领下,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了“一网双师多平台”的高质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新模式。

党建+一网:构建三全育人四级网格体系,打造“育人共同体”新模式

新发展阶段,网格化管理的治理手段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转变,网格化管理的主体也逐渐转化为引导者。新形势下,学校与时偕行,将党建和网格融合,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的四级网格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生教育全线管理、全面守护的工作网格机制,真正构建立德树人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横纵有落实的“育人共同体”新模式。在“党建+一网”的“育人共同体”新模式中,学校把网格辅导员当作“起点”,班主任为“联结”,班干班委、学生党员为传动“脊梁”、网格内所有学生为基本“落脚点”,打造四级网格体系全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同时,以党建引领为基石、以“网格细致分工”为要点、以“数字信息化”为支持、以“全程零距离服务”为准则、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进行网格追踪、动态管理,从“统筹谋划、科学分工、网格落实、优化提升”四个方向分层构建,力求促使“党建+一网”的“育人共同体”在工作中实现“面及点—点对点”联系的四级网格全覆盖,做到学生信息动态实时掌握,织密、织细三全育人网络。

党建+双师:营造三全育人开放共育理念,打造“双师五育机制模式”

“双师”开放共育。“双师”开放共育理念用“学业导师+党员导师”的模式,完成“人人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学业导师”由领导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力量担任,实施领导干部“三进入”、专业老师“三指导”、辅导员“三关注”。学校发挥育人主体功能,推进三全育人的专业引领、能力提升工程。“党员导师”由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等担任,充分发挥“党建+”的精准赋能、价值滴灌的作用。通过“微言微语显大义”“分单派餐成果展”“与时俱进线上点”“以赛促学益求精”等做法,学校挖掘身边的榜样力量,以“党员导师”的身份积极开展宣讲、唱响党的“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价值滴灌、思想引领的优势。

推动五育机制融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标准,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学校在“双师”力量汇入三全育人过程中,坚持五育并举的机制模式,打造“双师五育机制模式”。首先,做到以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力求全员育人有“温度”。以“思政+”的贯通融合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升育人工作的温度、深度。其次,智育为重、体育为基,做到全过程育人有“广度”。构建专业、课程、实践、服务“四位一体”的全过程育人体系,做到全过程育人有“广度”。最后,美育为要、劳育为本,全方位育人有“效度”。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注重提升文化环境,弘扬文化沁心育人成效。开设劳育类课程、劳动实践等,塑造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在空间维度上提升全方位育人有“效度”。

党建+多平台:拓展三全育人多向赋能维度,打造“多平台矩阵式育人模式”

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全员育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家校、师生连点成线,以“学生、老师、家长”为三维坐标,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现精准赋能。一方面强化立德树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文化自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家长培训等方式强化家校共育,实现全员育人。

搭建技能平台,促进全方位育人。解决师生期盼的高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问题,积极搭建技能平台,通过专业老师“点对点”指导大赛、1+X证书引领职业技能提升活动等强化专业水平;多项举措配合,将思政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展职业技能成果展演,助力学生充分发展,力争全方位育人。

创励志平台,践行全方位育人。在“党建+”的引领下,注重用奋进之“红”点亮“志向明灯”,通过“优秀毕业生”“励志先锋”等评选师生榜样,传达风向标,做好思想引领;通过奖勤助贷系列活动育不畏困难、砥砺奋进之志;通过心理约谈面对面等方式,关注学生“立志立德”动态与需求,尤其是重难点学生,践行全方位育人。

创宣教平台,全程育人。积极利用新媒体,践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机制,打造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优秀校友、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新媒体平台,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引领力、传播力,完善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大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发挥“全员”力量,认真研究全程育人渠道,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方法,构建“党建+:一网双师多平台”的三全育人的新模式,保障“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现,并以此进一步提升三全育人的针对性、过程性,凸显育人特色、盘活育人实效,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林继昌 朱梅玲(作者分别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