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更新行动不同于以往外延式增长的新区建设,其主要对象为建成地区,且建成现状不同,所涉及的百姓利益、产权关系和部门权责更加多元,工作综合性、复杂性、探索性、创新性更加突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是增强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关注度高,参与决策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诉求表达渠道较少、参与度不够。比如,参与形式传统且单一。目前多方主体参与微更新仍采用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公共咨询、社区活动等常规方式,均为线下参与。“发现问题—报告问题—会议交流—解决问题”的流程比较繁琐,也缺乏参与的个性化和创新化。比如,多元主体协作缺乏监管制约。受空间规划、建成环境等影响,老旧小区更新牵涉多方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居民、社区组织、企业等,有时不同群体之间难以找到一致意见,造成内部混乱和矛盾,影响沟通效率。再比如,乡村居民参与度较低。在农村地区,老龄化和文化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更新工作的程度。
公众参与是指每一位市民平等地享有与政府或规划机构协商并参与议程设置、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权益。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公众参与老旧小区更新的协作模式,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机制。政府、社会力量与居民良性互动,赋予居民决策权,培养居民对家园的认知,让居民们在参与治理中获得成就感。
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参与有效性。目前,传统问卷调查和口耳相传方式难以涵盖并反馈大多数问题。可以应用可视化、智能化技术建设“一站式”参与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多主体互动。
把握群体特性,拓宽参与渠道。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探索个性化的参与方式。比如,手工艺爱好者偏好动手实际操作,可采取实践式参与,在公共空间举办社区微改造体验活动;趣味爱好者偏好创意活动,可采取创意式参与,组织最美社区寻宝、跳蚤市场等活动;学习爱好者偏好多种类知识汲取,可采取授课式参与,打造跨学科讲座沙龙等活动。
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参与能力。组织社区考察,学习优秀社区改造经验,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开设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专题培训,提高居民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反馈机制。政府要健全问责反馈机制,对参与流程进行监督,定期进行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建立在线投诉问卷平台,设立投诉热线,方便民意调查和居民投诉收集。落实矛盾调解机制,成立调解办公室,协调多元主体间的合理利益。
南京市秦淮区小松涛巷地块城市更新项目是首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居住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的住户超过70%,生活配套不足、建筑结构安全存在隐患、建造时代超出建筑安全使用年限,无法满足基本消防安全通道要求,更新改造迫在眉睫。秦淮区委托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征询居民意见,居住在小松涛巷内的50多户居民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建议。随后,相关部门按照居民意见邀请相关专家不断“打磨”更新方案。秦淮区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措施,让居民真正听得懂政策,让政府及时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小松涛巷地块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完成立项、方案审批、实施建设等环节的居民意见征询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总的来看,老旧小区更新要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在政府层面,加强部门协作、上下联动,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加强服务指导,一体化考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在专家层面,发挥专家技术力量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总建筑师负责制、设计师负责制,组织召开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经验分享、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在居民层面,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多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引进技术咨询、社会媒体、志愿者等第三方机构,搭建多主体协调沟通的公共参与平台,加强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推动构建多方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促进物质空间环境改善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城市更新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牵动民生福祉,也是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在城市脉络里生长出来的更新方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不同城市的规模、定位、财力等条件因素,合理确定城市更新任务目标,注重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留改拆”并举,更多采用“微改造”方式,坚持应留尽留,防止大拆大建,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充分尊重居民安置意愿,真正让城市更新更显人文关怀、更有情感温度,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过雨桐(作者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