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一钱之费,宜重宜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政治本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起家并发展壮大的。

近年来,按照中央要求,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过紧日子”,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控“三公经费,严控会议费、培训费,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保障了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省级机关、南京等市级机关通过办公用房一室多用、共享共用,公物仓资产调剂、修旧利废等“精打细算”的好做法,调剂各类闲置资产近10万件,让原本闲置在机关角落中的沉睡资产联网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灵活调配。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的地方“过紧日子”的弦绷得还不是很紧,各类论坛举办过多过滥,某些干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还比较严重,等等。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政府“过紧日子”,并不是“守摊子”,而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节用是手段,裕民才是目的。“过紧日子”也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通过压减行政开支,把资金更多用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来,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严格支出管理的同时,要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努力实现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提升。

“过紧日子”要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来保证。建立健全预算制度,把牢预算支出关口,使任何支出必须以列入预算为前提,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建立健全加强财会监督制度,通过事前评估、目标管理,事中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制度链条,实现“前中后”无缝衔接、闭环控制,让“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对各种挥霍浪费行为严肃查处,依法依规开展追责问责,确保把每一分钱花在关键处、花出最大效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将“过紧日子”养成一种习惯,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用党政机关“紧日子”助力人民群众“好日子”,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孟亚生)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