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人文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并将其创新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中去,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应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是关注人类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强调对人类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研究和理解,注重人的尊严、自由和个体发展。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的教育形式,它以视觉和创意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

人文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是紧密相关且相互促进的,人文精神赋予了艺术设计教育更深层次的目的和意义,艺术设计教育为人文精神提供了更好的宣扬和表达的途径。人文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创新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全面发展,推动艺术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重视课程设计,将人文精神融入艺术设计教育内容。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更重视思想、情感的传递。人文精神强调人类的团结、深情与人类世界的积极转变,可以帮助艺术设计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精神融入艺术设计教育,学校可以从课程设计入手。首先,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人文学科的内容,设计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课程,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人类行为。其次,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后,评估与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回顾、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从而改进课程设计。将人文精神融入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成为有社会贡献的艺术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培育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人文素养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培养和提升的一项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认知、对道德伦理的规范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和承担能力。高校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公共课程中加入社会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其次,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应以身作则,改变单一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要注意重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内心,采用平等对话、互动式交流沟通的方法。再次,在教育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具有人文精神的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不断提升道德情感和人文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科技手段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教育的创新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因此,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首先,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可以利用各种科技工具,将艺术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利用智能白板、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等,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艺术设计的理念和价值。其次,让学生通过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提高学习效果,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独特的创造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再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教学体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社会实践,可以达到艺术教育与现实联系的目的,让学生站在人文精神的角度,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从而将艺术设计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一种融合的模式是开设社会调研课程,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社会接触了解实际情况,并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提出解决方案;另一种模式是与社会机构或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具体方法和途径,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实地参观,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行业发展;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了解社区问题和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行业实训基地,提供实践和实训机会。

闫奇峰(作者为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