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纳淮河,东通黄海,南注长江,北连沂沭,洪泽湖既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防洪调蓄水库,也是苏北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养育着沿湖百姓。湖因运河而生,运河因湖而畅。明清以来,洪泽湖始终在保障大运河畅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看天吃饭”的古代,每每遇到异常气候,平日里平静无澜的洪泽湖就会瞬间变身“洪水湖”。一旦决堤,将殃及淮安和扬州,与淮河及黄河密不可分的大运河自然也无法幸免。为约束洪泽湖泛滥,明清时期筑洪泽湖东大堤,即高家堰,这才有了“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的说法。
然而,即便如此,史上洪泽湖大堤也还是经常会溃坝,给里下河地区带去了一场又一场深重的灾难。位于大堤约45公里处的周桥段大堤就曾见证了一段血泪史。
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寒潮突至,西风大作。湖面上,巨浪裹挟着冰凌一波又一波冲击着堤岸,周桥段不堪重负骤然崩塌,大量湖水倒灌,冲出了一个近400米宽,深24米的大塘。一时之间,堤东的山阳、阜宁、盐城、宝应、高邮、兴化、江都、泰州、东台等县尽被水淹,百姓死伤无数。同时,水患也使得漕粮运输受阻,直接影响到了京畿的粮食供给。
朝廷在闻讯后立即派大学士汪廷珍到现场查办此事。据《清史稿》记载,原来,是有一座“御黄坝应闭不闭”,另有“五坝应开不开”,蓄清过旺,以致决堤。查清原因后,相关官员相继受到处罚,时任江南河道总督张文浩以治水不力被革职查办,时任两江总督孙玉庭因“借黄济运无效”被免职,由漕运总督魏元煜接任两江总督。魏元煜深知引黄济运工程的复杂,心中没有多少把握,于是向朝廷极力推荐正在丁忧的林则徐来负责治水事务。
1826年,林则徐被夺情起用,身着素服走上了周桥大塘工地。看着眼前堤岸残缺、黄水遍地、满目疮痍的场景,林则徐更加坚定了带领百姓重修堤坝的决心。他立即上堤查勘,全然不顾风势劲猛,道路泥泞,由高家堰六堡以南段验看至十三堡决口处,又由十三堡以南查到山盱厅的古沟,往返于泥淖之中。
在组织地方府县征调民工,抢堵决口,引流分洪之余,林则徐还在反复思考,如何才能让里下河地区百姓彻底摆脱洪涝之害,让新修大堤坚固稳定、再不溃坝?经过细心调查与研究,他制定了筑堤方案:筑裹越内堤,将深潭囿于圈堤之内,再于外堤建石工墙,以防再决。
在林则徐的要求下,工人们在每块条石上凿出一条齿槽,用生铁铸成“工”字形铁锔放在齿槽间,通过铁锔两头倒扣榫的拉扯,使石块连成一体,再糯米汁和石灰搅拌成的砂浆把缝隙灌注满。如此一来,条石之间除了普通砂浆的黏力,还增加了铁锔的咬合力。两块条石通过铁锔的咬合形成一个整体,更加坚实牢固,增强了总体的抗击能力,从而让洪水无罅隙可乘。

条石垒砌、铁锔卯榫、逐级加固……长约800米,顶宽约33米的弧形石工墙终于建成,整个工程足足耗时六年。
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还命工匠在每块铁锔上都刻上了堤段负责人姓氏铭文。由他自己亲自督修的堤段,铁锔一律铭刻“林工”字样,以示对工程质量负责。若某处工程有异,铭文铁证如山,就可以倒查责任人。也正是在这般严苛的监督体系下,此后的200多年间,周桥段再未发生决堤。
拨开时光的云烟,曾经那个“风助冰势,浪击冰摧”冲击而成的大塘已然不见踪影。立于此处的古堰石墙虽已无水可防,却依然固若金汤,连柔韧的小草都很难从石隙中探出头。它一如当初建成时的模样,在天地间长久地屹立着,如臂弯一般守护着脚下的千里沃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实习生 时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