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今冬来最强雾和霾未来五天难消 为何此次如此“顽固”?

  近期我国华北、黄淮、江淮等地遭遇今冬以来最强雾和霾天气过程,大雾预警已连发7天。预计,未来五天(1月2日至6日),冷空气势力较弱,雾和霾仍将频繁影响上述地区,苏皖等地需防雾、霾天气混合的不利影响。雾和霾天气为何如此“顽固”?何时能消散?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为您解读。

  今冬以来最强雾和霾过程贯穿元旦假期

  大雾预警已连发7天

2024年首个工作日,四川眉山东坡区浓雾锁城。

  2023年12月27日夜间起,我国出现今冬以来最强雾、霾过程,截至今天大雾预警已连发7天。大雾最严重时段为12月28日至30日的上午时段,中央气象台一度发布级别最高的大雾红色预警,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和南部、江苏、安徽中部、重庆中部等地现强浓雾,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50米的特强浓雾;同时,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遭重度霾天气。

  元旦假期后期,大雾天气有所减弱,昨天下午大雾预警降级为黄色,不过昨夜到今晨,四川成都等局地仍然出现了特强浓雾。今天中午前后,四川盆地、华北平原等地大雾减弱消退,但华北等地的霾天气还在持续,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部分地区仍有重度空气污染。

  中东部未来五天能见度不佳

  为何雾和霾天气如此“顽固”?

  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未来五天,冷空气虽然频繁但势力不强,并不能彻底清除雾和霾,反而会和雾、霾形成拉锯之势。今天夜间起,受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中南部等地的霾天气有所减弱。但受传输影响,污染物整体南压至苏皖中北部一带,当地会有轻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出现。苏皖中北部等地的霾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预计6日前后,霾天气才有望逐渐趋于消散。

  江淮一带不仅霾天气持久,大雾也会频繁出没。今天夜间至明天早晨,江淮、江汉、以及四川盆地等地有大雾天气,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3日夜间至4日早晨,江苏中南部、安徽东部还会有大雾天气出现。苏皖一带地面湿度较大,雾与霾混合,将导致能见度进一步降低,需注意防范。在6日冷空气影响之前,苏皖等地仍有大雾天气。

  为何雾、霾天气如此“顽固”?王伟跃分析,近期华北、黄淮到江汉、江淮等地受均压场控制,大气比较静稳,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其中,华北南部等地低层有偏南风辐合,加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地形阻挡,导致部分时段霾天气更明显。期间尽管会有冷空气活动暂时“压制”,但是冷空气强度较弱,不仅无法彻底清除空气污染,还会导致污染物向下游传输,冷空气间歇期污染物又会北上,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

  “与此同时,上述地区近地面湿度较大,尤其是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靠近海洋,海风起到了加湿作用,这样高湿、小风、静稳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出现和维持。”王伟跃补充道。

  雾和霾导致能见度降低

  安全行车指南请查收

  雾和霾天气均会使能见度降低,其中雾是对人类交通活动影响最大的天气之一,常常导致高速公路封闭和机场航班延误。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10%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雾和雨雪等恶劣天气有关。那么,当大雾来袭,如何保证行车安全呢?

  首先就是放慢车速,减速时不要猛踩刹车,以免发生追尾。其次要适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但注意一定不能开远光灯。此外,要勤按喇叭,牢记“双车道走内侧,三条车道走中间”的原则。如果能见度过低,应寻找最近的出口尽快驶离高速公路。如距离出口较远,可选择把车停靠在高速公路紧急停靠带上,打开雾灯、示廓灯和尾灯,并在来车方向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车上人员一定要下车,到护栏外躲避。

  除了交通之外,雾和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与沉降,会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空气污染比平时严重。而且,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毒性会变得更大。因此,雾、霾天气下,公众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佩戴口罩,以免影响健康。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