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岁末年初,回首展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
回看这一年,作为金融大省,江苏金融业在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中前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年,江苏金融业有哪些亮点?有哪些故事?又有哪些经验?新华日报财经即日起推出“创新•突破”盘点2023江苏金融系列,敬请期待!
新华日报财经讯 2023年,江苏A股上市公司数量稳健攀升,已达691家(以公布招股说明书为准)。在注册制的背景下,对于各类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也祭出了雷霆手段。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江苏A股合计有26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由监管机构(涵盖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上交所、深交所和协会)出具的相关处分文件,占上市公司总数三成以上,部分公司、个人多次受到违规处分。其中,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遭到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近200家,占比超七成。
信披成违法违规“高发区”
信息披露违规是最常见的违规形式。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上述266家处分中,超7成涉及信披违规问题,包括业绩预告(快报)违规、特定重大事项披露违规、财务类违规等。值得关注的是,当中不乏公司因夸下海口被处罚的案例。
在涉及的个人违规方面,主要包括公司运作/治理违规、股价操纵、超比例减持等。从具体的处罚类型来看,包括警示、记入诚信档案、责令改正、监管关注函、问询函等多种措施。
按处分机构分类来看,违规公司主体受到的最多处罚来自证监会,数量达129例,数量占比48%;其次受到交易所处罚的有83例,数量占比31%;受到股转中心处罚的有49例,数量占比18%;另外,受到金融监管总局和外汇管理局处罚的各有2例,受到央行处罚的有1例。
6月19日,南方精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上回复投资者有关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的内容不准确,导致公司股价连续多次涨停。7月10日,南方精工收到了江苏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
12月24日,威创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上层股东陆克平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与此同时,四环生物、江苏阳光也同步发布了陆克平被立案调查的公告。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四环生物实际控制人陆克平在限制交易期限内买卖公司股票,亏损近10亿元,合并多项违法后被证监会罚2734万元,同时被终身市场禁入。
12月29日,苏大维格披露,公司当日收到江苏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在互动平台发布关于公司“光刻机”生产销售的不实信息被立案。这是2023年度江苏最后一家公告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
违规减持一直是资本市场监管重点。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以及分红未达标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被称为“史上最严减持新规”。
虽说是最严减持新规,但是仍有上市公司“顶风作案”。证监会9月20日披露,2023年9月5日至9月6日,我乐家居股东于范易及其一致行动人未在减持比例到达5%时依法停止交易,后续违规成交金额1.07亿元,违法所得1653万元。证监会拟依法没收于范易及其一致行动人前述违法所得,并从严处以3295万元罚款。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江苏因“违规减持”被处罚的首个案例。
无独有偶,ST南卫12月18日发布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徐东因违规减持收到江苏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决定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
10人被实施市场禁入
数据显示,今年江苏A股有7家公司10人被实施了市场禁入。具体来看,其中,3人被实施3年市场禁入,3人被实施8年市场禁入,2人被实施10年市场禁入,2人被实施终身市场禁入。
3月24日,ST红太阳称收到证监会告知书,经查实,公司存在未按规定披露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及年报、半年报和虚假记载等。证监会对ST红太阳给予警告并处250万元罚款。时任财务总监之一的赵晓华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红太阳实控人、董事长杨寿海则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ST美尚4月10日晚间公告称,公司2012-2020年连续9年财务造假,累计虚增净利润4.57亿元。此外,美尚生态还涉及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事项、未如实披露控股股东归还资金占用情况等违规行为。证监会对公司罚款1330万元,对控股股东王迎燕罚款1510万元,并采取证券市场终身禁入措施。
扬子新材8月1日晚间披露,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经查明,扬子新材构成信息披露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行为,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超千万元,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时任总经理胡卫林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并处以500万元罚款。
监管“零容忍”
2023年,稽查执法“长牙带刺”,“零容忍”信号更加明确。
一方面,监管部门严惩发行上市“带病闯关”;另一方面,坚决制止“上市圈钱”乱象,严厉打击违规减持行为。此外,监管部门重拳打击财务造假,坚决清除市场“毒瘤”。
在制度层面,监管“零容忍”也在不断升级。2023年5月,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公开发言表示,要聚焦问题,规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要大力抓好公司治理监管,同时,完善全面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一致性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打造更加公开、透明、可信的上市公司。
2023年6月12日,沪深交易所就修订上市公司信披工作评价规则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上交所为更好落实分类监管原则,对D类公司暂停适用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深交所加大了负面清单的否决力度,并且明确蹭热度或夸大热点将予以扣分。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此前表示,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发挥好各类经营主体内在稳市作用;“零容忍”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将加强对股市交易行为、资金流向的监测,建立健全风险综合研判和预警机制。
当前,“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旋律。10月30日至31日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以全面加强监管为重点,依法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重大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增强市场信心。”在近期召开的稽查办案表彰奖励会上,证监会表示保持资本市场监管“严的基调”。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赵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