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为进一步发挥雨花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南京“馆校合作”示范样板。1月4日下午,追寻信仰之光——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专场展示活动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办。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近年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雨花台区教育局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用好学校思政课堂“主渠道”,用活纪念馆思政教育“大课堂”,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活动现场,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柴耘表示,南京市教育系统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紧密合作,呈现出“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的显著特点。馆校双方通过“密集型、主题性、内涵式”的深入合作,使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
雨花台区副区长郜叶红高度肯定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雨花台区教育局的合作成果,期待进一步增强红色资源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绘制具有雨花特色的“思政教育图谱”,打造“行走的”雨花思政新课堂。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葛俊杰从多品类社教课程、沉浸式仪式教育、多形式红色研学实践三大方面,介绍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雨花台区“馆校合作”的丰硕成果。
舞台上,《半个世纪的等待》以同学们的精彩演绎,展现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的强大感染力;《坚定信仰播初心》双师课堂精品示范课,展现馆校教师合作教学的思政课程魅力;《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雨花英烈成贻宾》展现出行走的思政课让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传播得更广阔、更深入;《品味英雄茶 传承英烈志》《飞翔的音乐家》学科融合思政课,在传统文化和音乐知识的浸润中,引发观众对于英烈精神的深思……经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现场教学,雨花台丰富的红色资源真正成为思政教育“活教材”,让英烈精神入耳入心。

据了解,现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思政教学内容,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雨花台区教育系统多年来合作成果的生动呈现。雨花台围绕“全国一流、全面一流”的目标,探索了“3化+3课”大思政课圈层建设体系。“3化”即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创新化、示范化,用好《传承》规范化教材,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打造青少年感兴趣的思政课程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金教案”“金课堂”。“3课”即“请进来”打造“纪念馆中的思政课”,以沉浸式教学,用好用活雨花台作为社会大课堂的丰富红色资源,推动“校进馆”开展多样化仪式教育;“走出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红色宣讲等形式,由专业讲解员和青少年志愿者讲好英烈故事,变一时一地的教学为随时随地的教育;“铸品牌”打造雨花台“特色思政课”,以“双师课堂”的创新形式,跨学科融合音乐、美术、语文等多样化教育内容,将立德树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实现馆校合作“五育”并举。

“这一系列馆校合作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促进纪念馆红色资源融入学校德育教育和思政课程,是使红色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的大胆探索。”《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读物》编写组组长罗嫣才点评道。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校长郭卫星则与大家介绍了《信仰的力量:用好场馆资源丰富学校红色教育内涵》的实践案例,分享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宝贵经验,“以‘信仰的力量’项目课程,熔铸学生优秀品格。”
今年,来自雨花台区教育系统的“种子教师”与纪念馆讲解员组成了“双师”组合。由雨花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牵头,双方组建起了项目实验团队,分配课程研发任务,推出了一系列优秀课程,以点带面地让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通过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走进雨花台区各小学课堂,实现纪念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共赢。活动现场,与会嘉宾为首批“种子教师”颁发了聘书,并为“红色文化进校园”馆校合作示范校授牌。

成立“信仰之光”——《传承》课程开发工作室、开展“国旗下的思政课”主题教育、征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主题德育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伴随着2024年“馆校合作”年历的发布,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雨花台区教育局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正式签约,为促进红色资源融入学校德育教育和思政课程,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双方合作共建签约,标志着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的雨花台样本走向深入系统的新阶段,也是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传承弘扬覆盖南京全市各区,走进更多学校的先导。在体系上符合教育规律,在内容上契合时代韵律,在形式上贴合青春节律。”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社会教育部部长郭琦表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