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最近一段时间里,大雾成了生活中的“常客”。1月4日4时45分,江苏省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南京、镇江、常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和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宿迁、徐州的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盐城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这一预警直到4日上午10时39分才被解除。除了江苏,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和南部、安徽中部、重庆中部等地,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影响。大雾惹人烦,但在历史上却被古人观察、总结,寄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海棠》一诗中,记录了袅袅东风吹拂出的暖意融融,与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雾气里的美,以及担心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照亮海棠美丽姿容的“故事”。
古人的咏“雾”,总是别有一番情趣。“天一角。南枝向我情如昨。情如昨。水寒烟淡,雾轻云薄。”宋代词人张孝祥以描写自然景象的方式,抒发了对逝去时光和离别的感慨之情。他在诗中运用雾与云等意象,描绘出一种氛围感,感叹生命的无常。
中国气象科普网对“雾”进行的科学解释是: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会形成饱和。温度下降时,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减小了,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的微小灰尘颗粒(凝结核)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相互黏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便形成了雾。简单地说,“雾”是悬浮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可见集合体,容易在夜间或早晨地面温度较低时出现。
其实,古人对雾的观察十分细致,诗人笔下把雾分成多种颜色。有白雾,如“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寒阴白雾涌,飞度碧空前”;有黄雾,如“山沉黄雾里,地尽黑云中”;还有红雾,如“江边日出红雾散”“暗穿红雾楼台晓”……细致的观察,留下了不一样的雾的形象。
宋代诗人白玉蟾在《晓行》一诗中写早晨的雾:“雨余花点满红桥,柳絮沾泥夜不消。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他在《水村吟雾》中写水面上的雾:“淡处还浓绿处青,江风吹作雨毛猩。起从水面萦层嶂,犹似帘中见画屏。”落笔间,给人无限想象。
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张若虚这样写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寥寥几个字,就把无尽的情感藏于其间。
尽管古人以雾寄情,但是如今大雾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和致灾性强等特点。大雾天气导致能见度较低,严重威胁海陆空交通运输安全与公众健康。尤其是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会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有些人在雾天容易情绪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翻看翻看古人的“智慧”,寄情于雾,纾解情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