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明体达用”强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应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明体达用”的说法最早用于概括北宋思想家胡瑗的教育思想,即以圣贤之道教书育人,用于治国安邦之实践,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明体达用”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此为指引,引导高校教师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者、文化建构者、文化布道者的责任。

做好文化传承,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

宋代理学讲究“明体达用”。“体”原义为儒家传统道德,“用”原义为治事。“明体”即明做人之本、做事之本、做学问之本。“达用”即“实践”,讲求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高校老师应以“明体达用”为径,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彰显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各种文化体验的赋予,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注重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学生受益。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掌握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二是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生动的认识和体验。三是要多主动参观走访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遗址是历史的见证。参观不同的历史文化遗址,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科技水平等,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此外,教师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做好文化建构,持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教师要以“明体达用”为径,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弘扬者,彰显文化自信,需要多研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教学情景,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课堂互动等。基于这些教学努力,教师不仅可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还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充分展现出文化自信的力量和魅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授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或者在语文课上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跟随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传统文化的建构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融入创新元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进行沟通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合作,汇集各方力量,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成果充分发扬。

做好文化传播,增强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

在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自信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做好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学习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成为文化的践行者。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明确、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以示范学生如何明体达用。再次,教师应该创设积极的文化学习氛围。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倡导尊重、包容,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建立积极的文化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该在教学生“明体”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达用”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明体”具体包括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认识。而“达用”,则更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教师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通过实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针对一个具体的文化主题展开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黄冀 邹升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