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为江苏县域现代化、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把脉建言!“两大报告”在宁发布

交汇点讯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入新阶段。新征程上,江苏的都市圈、县域如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水平提升?

1月14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天地图地理信息工程技术公司等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江苏)研讨会上,《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报告》和《江苏省县域现代化发展水平报告》正式发布。两大报告以尽可能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全景化展示了长三角都市圈、县域现代化发展整体情况,并为未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在经济发展、产业协同等方面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据统计,2018年到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从22.1万亿元增加到29.0万亿元,GDP过万亿城市从6个提升到8个,占全国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徐海贤介绍,《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报告》研究了29个都市圈。研究团队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发展评价先进经验,综合考虑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等方面,确定了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7个维度,共25个指标。

以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为例,长三角地区都市圈的现代化水平总体表现优异。苏锡常、杭州、南京、宁波、合肥五个都市圈的现代化综合评价结果位居全国前十。不过,徐州、温州两个都市圈的现代化综合评价结果处于全国中下游梯队,现代化水平仍需提升。

从发展水平和全面程度看,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分属三个阶段。苏锡常、杭州、南京都市圈现代化水平高,整体发展较为全面,在大多数维度得分位居全国前十,处于全面引领阶段。宁波、合肥都市圈现代化水平整体处于全国中上游,重点领域拥有显著优势,但个别维度仍存在明显短板,发展势头强劲,处于优势发展阶段。徐州、温州都市圈则处于特色培育阶段。

研究团队根据区域主要角色、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从辐射型都市圈、共建型都市圈、成长型都市圈方面进行了分组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辐射型都市圈强调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南京都市圈为例,报告建议南京都市圈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完善都市圈职能体系,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组织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对流型的协同格局;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都市圈文旅协同创新发展。

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属于共建型都市圈,其以整体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关注职能分工以及与上海之间的联系。报告认为,苏锡常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相对同质,但各有所长,建议苏锡常都市圈内通外联,强化科创圈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分工;对外与上海大都市圈合作和对内三市一体化发展“两手抓”;强化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推进工作走深走实;都市圈层面应加强产业分工顶层设计,构建协作体系。

成长型都市圈在发展中则应着重把握其突出优势,聚焦优势领域发力。报告建议属于“成长型”的徐州都市圈重点推动中心城市集聚要素、提升能级;坚守实体经济,夯实都市圈发展经济基础。同时,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徐州区域枢纽地位,增强徐州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县域经济强是江苏的传统优势。新发展格局下,县域成为现代化发展重要载体。江苏如何强化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新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会上发布的《江苏省县域现代化发展水平报告》提供多维度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树春说,报告把19个县、21个县级市和9个具有县域特征的区,共计49个县域列为评价对象。团队在过去常用的现代化四维体系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丰富了原有维度的现代化内涵,植入科技创新、开放包容、文化魅力、和谐宜居、绿色低碳等内涵。同时以新发展理念凝练现代化发展特质,聚焦形成创新开放、品质宜居、协调融合、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的县域发展新理念。

在新理念指引、多维指标“尺子”丈量下,报告得出当前江苏县域发展四大特征:规模大、发展水平高、发展后劲足、区域间县域竞争激烈。

相比2020年,江苏县域的人口规模由51.72%(2020)下降为51.07%(2022);经济总量占比由46.79%(2021)上升到47.18%(2022)。常州溧阳和镇江丹阳进入江苏县域前十,经济增长尤为明显。区域之间经济总量差距缩小,但区域间县域竞争激烈,苏南县域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仍在适应阶段;省内外“千亿虎群”你争我赶,差距仅在毫厘之间,江苏县域持续走在前列的紧迫感空前增强。

总体看,江苏县域发展呈现苏南—苏中—苏北排名依次降低的梯度发展格局。第一梯队(前10名)全部为苏南地区的县域;第二梯队(11—25名)中大部分是苏中地区的县域;第三梯队(26—49名)中绝大部分为苏北地区的县域。溧阳市以“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的县域品牌高歌猛进,首次挺进前十,位列第七。

从创新活力、品质生活等分项看,县域各有优势、特色。

在创新活力上,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排名梯度降低的分布特征,环太湖、临沪、南京都市圈地区形成明显高地,昆山持续第一,金坛、溧阳首次进入前十。

品质生活上又分了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出行便捷和文体魅力三级指标,整体呈现自南向北依次递减的梯度格局。苏南的环太湖与南京周边地区表现良好,前十名依次为:太仓市、昆山市、张家港市、扬中市、常熟市、江阴市、靖江市、海门区、高淳区、宜兴市。

绿色生态方面,溧水区位列第一,太仓市、宜兴市紧随其后。太湖丘陵生态绿心、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地区县域表现优异。融合共享方面,呈现东南向西北水平梯次降低趋势,苏南地区及沿海地区县域表现良好,江阴市位列第一,溧阳市、大丰区、扬中市进步明显。太仓市位列安全韧性第一,东部沿海及江淮地区县域的安全韧性总体表现良好。

报告还为县域单元的发展提出具体建议。比如,建议在品质生活单项和安全韧性单项均为第一的太仓,围绕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引进优质科创载体平台,推动大院大所与创新型企业相互作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长三角和上海大都市圈,引入更多高端医疗机构和教育资源,擦亮幸福之城名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文 虞越/图 王瑞枫/视频

责编:刘春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