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江苏广袤的乡野大地上,万千村庄正成为城市大规模建设后的又一个“建筑业的春天”。2020年9月,我省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三年来,千余名驻村规划师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2023年,江苏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省1万多个村庄将换新颜。已有近4000个村庄完成规划审批,6000多个村正加快推进。怎样让村庄留住乡野特色文化,留住乡愁?记者走进一座苏南村庄,探看在这里由规划师推动的一场乡村之变。
“伴”村而行,500岁的神兽火出了圈
冬日的阳光如煦。1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苏州高新区通安镇的树山村,这里西接太湖,东邻姑苏古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村内有“三山四坞五条浜”,300余农家散落于青山怀抱,被誉为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
如今的树山村因为乡村规划而“红”,而在当年,穷,却是树山村的“常态”。受到地形的限制,稻米成为村里唯一能“卖钱”的农作物。
穷则思变。2000年,树山村开始种植翠冠梨,开启“由米转梨”之路,村民逐步摆脱贫困。2012年,树山村推进“三星级康居乡村”“美丽村庄”建设,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在开工建设实施时,一些项目难以落地,于是,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教师彭锐开启了十多年的驻村规划之旅。
树山村的景物风貌深深地打动了彭锐。“第一次进村,我跟随导师杨新海教授来树山做乡村规划,金芝岭的东入口是一处杂花生树的缓坡,行至高处豁然开朗,千亩雪白的梨花一下撞入眼帘。从半亩方塘到蜿蜒的木栈道,再到村口500多年的小年兽,我觉得有太多东西值得挖掘。树山村的房子当年都是村民自己翻建的,有的是黄沙墙,有的贴了马赛克,可以说没有江南风貌可言。”彭锐坦言。
如何帮助基层提高乡村规划管理水平,挖掘特色,既避免“千村一面”,又让乡村保持独有的质朴面貌?彭锐在思索。通过跟踪式、扎根式、陪伴式、基地化的乡村规划实施新路径,彭锐和他的团队扎根树山村,开启了“陪伴式乡建”,从文化、产业、旅游等多个角度对树山村进行二次挖掘。对村中的老屋旧屋规划升级改造,打造休闲旅游、餐饮民宿等特色集群,对树山村进行系统规划,推动该村转型。
初入树山村,彭锐团队发现一个问题:种植梨树的这1000多亩土地是基本农田,并不合法。彭锐回忆说,“当时我们正好要进行全域土地的综合整治,包括一些空间的优化,就将这些基本农田的指标调换到了太湖边上去,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布局。”
如今,在村中的配电箱上、有线电视箱旁、村民家院墙上甚至是分类垃圾桶附近,目之所及都有一个可爱的“年兽”,它就是彭锐设计的“树山守”。
树山村有几尊500年历史的“年兽”石像,是村里的文化图腾,当地村民将其视为守护神。彭锐团队四处挖掘、修复村内历史文化遗存,通过三维扫描仪把年兽数字化,并将大石山上的摩崖石刻“唯和呈喜”和年兽叠加融合,设计出了年兽“树山守”的卡通形象,并赋予了“树山守”秉唯和呈喜、守家国天下的全新内涵,“树山守”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了树山村的代言。“我们从‘守文化’切入,研发‘树山守’乡村文创系列产品近百件。开出3家实体店,在全村完成了线下布点。”这些既呆萌又神秘的“年兽”成为彭锐的得意之作。村民推着“树山三宝”定制的“树山守”移动车售卖,也成为村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驻村规划师的陪伴式乡建,开拓了村民眼界、提升了村民品位。”通安镇原党委书记李志军说。
三产融合,树了品牌富了“口袋”
在驻村规划师的带领下,树山村顺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树山村,已由一个太湖边的薄弱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三产融合,首要的是培养特色农业品牌。树山村对土壤进行改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独特土质,树山村开发了1000亩茶园、1000亩梨田和2000亩杨梅,打造出云泉茶、翠冠梨和红白杨梅组成的“树山三宝”特色品牌。
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打响了树山品牌。每年3月,树山千亩梨花盛开,这里都要举办远近闻名的“树山梨花节”,村里60家农家乐、民宿成立树山旅游联盟,树山村相继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各种荣誉称号,入选我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疫情期间,树山村实施预约入村制,每日设限4000人次,周末都是“满载”状态。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树山村已成为苏州有名的度假目的地之一。树山村每家每年的平均收益能达到30多万元,四面八方的人涌入这里落户、开店、度假,成为人口净流入村,这里的村民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仅“树山三宝”每年带来的年产值分别达到1500万元、2400万元和2400万元。2022年,树山村全村游客人数超102万人次,旅游收入1.51亿元。
中午12点,戈家坞大众点评排名第一的农家乐已经座无虚席,这家300平方米宅基地改建的餐馆,一年流水做到600万元。刘曰龙是“85后”,2012年辞职回乡创业,成为树山村首批青年创客之一。这家店已经经营了十多年,它见证着村里越来越富、餐馆生意越来越好。
美丽村庄,成为留住乡愁的文化载体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有了颜值之后,更高的追求应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的价值空间。乡村不再是农民从事农业的封闭系统,而应兼具粮食安全、城市腹地和精神家园等多元价值。”彭锐说,团队挖掘史料,花4年时间在树山复建罕见的村级书院——介石书院,再现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展现“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的耕读文化,并赋予其现代内容,打造全国首创的无边界图书馆。通过镇政府担保,苏州图书馆免费提供图书资源在全村流转,在树山村的民宿等地设立阅读角,成立乡村阅读联盟,使当地百姓和游客能体验乡村“阅生活”。团队联合顶级音乐机构,以音乐文旅为突破口,实施“艺树家”乡村驻地计划,打造全国乡村音乐文旅高地和国乐复兴长三角创作基地。
驻村多年,村民们对规划师越来越认可。驻村规划师“陪伴式乡建”,给这座太湖之滨的村庄带来蝶变。
“原住民”也对乡村规划举双手赞成。在村口,戈家坞村民龚梅珍正在路边卖青菜,绿油油的青菜装满了两个大筐。龚梅珍告诉记者,她家里有3亩地,过去种稻比较辛苦,收入也一般,现在地里种了梨树、杨梅还有茶叶,年收入20多万元,如果把房子租出去,每年最低租金18万元,“村里环境好、空气好,我和家人住在村里,都喜欢这样开心的生活。”
“新村民”同样收获感满满。漫步树山村,农家乐、咖啡店、文创店很多。在民宿“兰兮小筑”里,院子墙边一片竹林耸立,院内花草静美,民宿老板俞慧表示,村里每家民宿都“一家一景”,各有特色。从湖北来到树山创业开民宿的陈静,连开三家连锁店。村口还有一家烟斗店,是山东的一位创客开办,墙上排满的各色烟斗均为店主手工创作。
“面对如此多的创业者,我们想把‘创客’们集合起来,形成多种业态,就成立了‘树山乡村创客联盟’。”彭锐表示,要发挥村子优越的自然环境,紧抓“农业+旅游”,对老屋旧屋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休闲旅游、餐饮民宿等特色集群,推动村子转型。
近年来,由于净流入人口越来越多,民宿、餐饮等业态也逐步饱和。为了保持更好发展,未来,需要提高准入门槛。彭锐建议,“最好能引入高净值商户入驻,创建更加高端的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减少同质化竞争,设立负面清单,减少损失。”
“环境有承载的上限,对村庄的经营也是有‘天花板’的,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开发。”彭锐提醒,“起初的乡村规划偏向于物质空间方面,包括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如今,我们不再只偏向物质建设了,已经向更深层次的运营转变。”
“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面对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师必须俯下身子,结合乡村自然本底、地形地貌、空间特色等因素,把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成为别具风格的山水田园,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载体。”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局长朱凤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