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教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武术教学除了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与武术技能外,更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高尚品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武术精神。高校课程思政与武术教学相融合,能够将武术技能训练有机融入文化传承、德育教育中,以体育和德育的同向同行,帮助学生掌握武术技能、增强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武术精神、武术品德和武术礼仪蕴含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如果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武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兵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武术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厚德载物、崇尚自然、知行合一的武术文化和精神理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助力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加武术德育内容,提升武术教学成效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逐渐演变为以技击攻防技术为核心的集健身、修身、防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完整的修炼锻炼体系与文化体系。其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增加适当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例如,抱拳礼的学习、拳法拳术的选择等,都始终强调武术中的“礼”与“德”,注重引导学生在武术实战中体悟和实践尊师重道、崇德重义、谦虚有礼的武德精神,使学生成长为文武双全、有礼重德的习武人才。其二,由于德育教育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其融入武术教学可以提升武术课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例如,武术人物的生平事迹、武术成就,武术故事中的武术传承、发展历程等,有助于学习者从有趣的武术故事和正面的武术人物中发现武术学习的乐趣,获取武术道德、武术文化等启发性内容,汲取坚持武术学习的精神动力。其三,德育教育鼓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武术经验和道德观念,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深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在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武术教学工作。

深挖武术思政教育资源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武术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武术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在武术理论课中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介绍武术名将的事迹和成就。武术名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以卓越的技艺和非凡的勇气,展现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和不屈精神。例如,武术教学中讲述戚继光的戚家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戚继光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武德风范。通过引用名人实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强调武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武术技巧的传授,更需注重武德教育的渗透。教师需认真讲解武术中的武德要义,强调习武之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仔细剖析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揭示武术中蕴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武术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让学生理解武术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养。教师也可以在武术教学训练中引导学生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结合武术比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比如,可以考虑针对学生学情制定课程目标与训练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战对抗练习和实战比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武术攻防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反应速度和身体协调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武术表演和比赛,如组织学生散打比赛等。在比赛中向学生强调团队协作、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价值理念,传递体育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内容,帮助学生涵养高尚德行,并以此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展示武术学习成果,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

创新武术教学方法

高校教务部门和武术课程教师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互动。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在武术课程中的表现,包括武术动作、战术选择和团队配合等,以动作图片、活动录像等方式将其录入大数据平台中,为后续个性化教学开展提供指导;提前从互联网中搜集武术相关的影视剧和短视频,利用投影仪、平板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武术动作示范、技巧解析、实战演练和武术精神文化等内容,强化学生武术学习体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入智能手环、智能手套等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生理数据和动作表现。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表现,为后续学习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比如,借助VR技术创设武打影片的武打虚拟场景,鼓励学生扮演影片中的武术人物。通过模拟场景和交锋情节,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体验竞技场上的道德抉择和团队协作,汲取武术中的智慧和力量。

组织课堂讨论与分享。武术教师应着重选择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武术道德困境作为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武术英雄人物和武术故事展开讨论,探讨武术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如武德、仁义、勇毅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武术家或社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分享,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武术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武术精神、武德内容等;在高校文化节活动中,可增加表演武术动作、设立武术展示区,向更多学生传递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与武术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太极社等,由学生自主组织和推广武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

常继斋(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江苏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2SJYB1556〉的研究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